内容详情
2022年05月18日
难忘溱潼的一河两街
本文字数:2741
◆朱兆林
古镇溱潼有千年历史,以水为名,依水而建,河沟纵横交错、垛田星罗棋布,宛如璀璨夺目的水上明珠,更像一座绿色的小岛漂浮在烟波浩淼的水面之上。蜿蜒曲折的姜溱河与浩荡奔流的泰东河将其揽入怀中。清澈的河水养育着这里的先民,滋润着这片古老神奇的大地,使古镇成为里下河的水上交通枢纽、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远近闻名的粮油集散地、工商农贸的大市场。
古镇小巧玲珑,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流经镇区腹部的夹河横贯东西,像一条玉带,把小镇分成两半。这条长约1500米、宽约8米的夹河东接姜溱河,西临泰东河,给小镇带来无限风光,带来生机活力,也造就了夹河两岸的繁华街市。
夹河两边的先民依水而生、枕河而居,他们因地制宜傍河筑屋。沿河两岸的根根木桩巧妙地支撑着临水人家的水榭楼阁。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吊脚楼在这里被称之为河房,有一部分架在水面,前面的店铺用于做买卖,后面是作坊和生活用房。高高低低的河房错落有致、别有情趣,成为一道魅力无穷的水上风景线。
悠长的夹河热闹繁忙,它是连接古镇东西两头的水上通道。夹河口则成为古镇的水上门户,成为敞开胸怀接纳四面八方行旅客商的大码头。夹河口水面开阔,粮行、草行、青货行、货栈等鳞次栉比,店前遮阳避雨的凉棚、简易的瓦敞无不显示出商家的精明和才干。水边泊满了大大小小的农家商船,有来往周边乡村的固定班船、送人送货的帮船、拉网的渔船、卖瓜果蔬菜的农用船、收粪收灰的杂船等等。装货卸货的、接人送客的、过路行走的商贾游人络绎不绝,不时传来粗犷的吆喝声:“戴南班快开船了!”“去尤庄的请赶快上船了!”“新鲜的香瓜、水瓜,快来买啊!”此起彼伏,一派鼎盛繁昌的景象。
儿时的我曾经跟随父亲去过王老板家的河房。他们临窗而住,边喝着刚沏的新茶,边聊着生意上的事情。天生好动的我趴在窗口好奇地向外张望。只见河水清清、波光粼粼,满载货物的大船、划帮的二艄船、卖鱼虾、青货的小船来来往往。商贩的叫卖声、行船的划桨声、人们的谈笑声响成一片。对岸的河房里不时有人探出身子,从窗口放下大吊篮,如愿以偿地购买船上的鱼虾、果瓜蔬菜。
夹河上有三座高大雄伟、造型美观的石桥。东边的是东石桥,又名安乐桥、太平桥。桥面由5块巨型条石铺成,桥长6米、宽近4米、高5米。中石桥在河的中段,是座美丽壮观的石拱桥,又名利济桥,由青皮石建造。石栏杆的立柱顶端有精雕细刻的小石狮,个个栩栩如生,最高处是3米见方的平台。登高望远,小桥流水、青砖黛瓦、街巷纵横、行人如织,美景尽收眼底。西石桥在河的西段,又名永安桥,用赭红色的花岗石砌成。三座石桥横跨在繁忙的夹河之上,把桥南的手工业口街和桥北的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和高档商品为主的大街连在一体,形成街河并列的繁华市场,犹如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大街上商铺林立,匾额旗招、店幌牌号彼此相望。南北杂货店、茶楼酒肆、钱庄当铺、绸缎布店、药店、烧饼店等分列两侧,挤挤挨挨,紧密相连,麻石铺就的街面尽显历史的沧桑。这些店铺,有许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店,经过几代人的打拼,资金雄厚,联系广泛。著名的老字号朱仲记绸缎庄豪华洋气,店内铺设名贵的护墙板、天花板。水磨的地面用铜条镶嵌,图案花纹鲜艳无比、光彩照人。店外是洗籽的水泥墙面、铁栅栏大门。棉布绸缎、毛尼哔叽以及各种新潮的色织布、印花布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名闻东台、姜堰、泰州等地,整天顾客盈门。
位于大街东部的福茂仁南货店更是招人喜欢。店门两侧的站牌上手书“浙宁纸箔”“南北杂货”“两洋海味”“桐油麻丝”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店内商品门类齐全,有桐油麻丝、纸箔糖香、蜜饯果品、海味杂品等,既有鱼肚、鱼皮、鱼翅等名贵食材,也有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经营灵活,结算方便。洽谈业务的、批发货物的人常常是慕名而来,满载而归。
陈鼎源酱园走特色发展之路,一开张就推出佛手姜、醉蟹、泥螺等产品,一炮打响,声名远扬,受到消费者青睐。同兴泰、同丰泰、森泰祥等烟店是前经营后作坊。父亲常说这里生产的烟丝金黄纤细、地道纯正、香味浓郁,我也多次随父亲前去购买。这些老字号之所以能把生意做大做强,靠的就是诚实守信和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他们用汗水成就了古镇的繁荣昌盛,用才智创造出古镇的一片辉煌。
西石桥西边是帮船的集中地、众多粮行米店的所在地,优越的地理位置给这里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每天下午,西石桥上下是风味小吃的经营地,生意兴隆,人声鼎沸。豆腐脑儿、五香螺蛳、油炸臭干等香味四溢,热气腾腾,供不应求。五花八门的特色小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刚下班的工人师傅、粮行米店的员工、放学的师生、准备回家的农人、牵着妈妈手的小孩纷至沓来。摊前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小贩摊主的叫卖声、大人小孩的谈笑声响成一片。金黄色的臭豆腐干用芦柴棒串在一起,涂上红色的辣酱,臭里带香,味道极好。方整的小米糕饱满松软,清爽可口,老少皆宜。小碗装的豆腐脑儿更是嫩滑可口,味道鲜美。我和一帮小伙伴也是这里的常客,花上几分钱就可以买到一碟刚出锅的五香螺蛳,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螺蛳,放在嘴里用劲一吮,韧劲里透着绵软的螺蛳肉越嚼越香,余味无穷。
口街是我儿时最熟悉的地方,上学的必经这里。口街并不宽敞,与老街相比逊色了许多,这里有油坊、糖坊、草行、竹厂、铁匠铺等,每当走到齐家铁匠铺前,我都会驻足观看。门前低矮的货架上堆满了锄头、锹、镰刀等农具,还有刀类的生活用品和船用铁器。屋里有大火炉、半高的铁钻子和风箱。风箱一拉,炉膛内火苗直蹿。铁匠师傅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眼睛明亮、敞怀露胸,两个肩头长着肌肉疙瘩,抡起大锤在铁砧上敲打烧红的铁器。另一位年长的老师傅腰系围裙,古铜色的脸上挂满了汗珠,用一手握钳翻动铁料,一手拿着小锤不时地点敲,节奏明快,铁花四溅。二人专心致志,配合默契。“叮当叮当”的敲打声、“呼哧呼哧”风箱声、“吱啦吱啦”的淬火声,声声入耳,犹如一首动听的乐章。
离铁匠铺不远处是齐、周等家的竹厂,放满了罱篙、船篙以及日常生活用的竹器。一到清明节这里就人如潮涌,一拨一拨的人前来购买撑会船用的竹篙。客似云来,买卖两旺。
古镇溱潼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夹河早被填平,口街也不复存在,原来的大街变成了老街。一条宽阔明亮的新街应运而生,车水马龙,楼房高耸,店铺林立,霓虹闪烁,尽显新城风光。并排的老街也装饰一新,仿古门面典雅别致,店愰、匾额、旌旗映衬着老街的繁荣,集中销售特色美食、水乡特产、旅游产品。每天来此观光旅游、品尝溱湖八鲜、购买美食的人摩肩接蹱。老街新街相映成辉,各有风情,充分展示出古镇深蕴的文化气息和现代风采。
“莫道江南花似锦,溱潼水国胜江南。”今天的家乡溱潼腾飞巨变,已经成为历史名镇、特色大镇、旅游重镇、经济强镇,尽管这样,但我对夹河、口街、大街还是情有独钟,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有着割不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