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2月25日
磕圆粉和蒸年糕的记忆
本文字数:1141
◆王根林
六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孩子,每年一进入腊月,我的家乡白米就会响起“二十四夜送灶,二十五夜烫糕,二十六夜蒸糕”的儿歌,磕圆粉、蒸年糕的情景也会陆陆续续出现在眼前。
要蒸年糕首先得磕圆粉,所谓磕圆粉就是通常说的舂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里的机械化程度低,磕圆粉要靠人力,加之人们认为碓磕的月粉黏度高,蒸出来的年糕好吃,因此家家户户用碓磕粉。怎样磕粉呢?首先是将糯米用水在木桶或提亮内浸泡三四个小时,然后倒入竹淘箩内将水滤掉,再盖上一层布。磕粉通常在晚上进行,因为磕粉的用具碓不是每家都有。在与主家事先约好的前提下,我们早早吃过晚饭,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将准备好的糯米抬去。
磕粉一般为三人,一人负责筛粉,两人负责踩碓。
什么是碓?就是凭借杠杆原理,将一根较为粗壮木杠用木架支起来,支点在木杠的中间偏后处,木杠前端下方装有一根较短的木棒,其下端嵌有铁齿,与之对应的是埋在地面的圆锥形石臼——石臼的口与地面相平,石臼内壁凿有螺旋形齿纹。磕粉者用脚和身体的重量踩压木杠杠的一端使之下沉,从而达到另一端扬起的目的,随着脚的迅速撤出,锥便会重重地砸入石臼,并将臼中的糯米磕成粉末。当年我个子小,踩碓的力气不够,除了用脚踩还得靠身体下蹲的力量,所以踩不几下就得脱去棉袄。我们踩碓的同时,母亲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用筛眼较密的箩筛不断地筛碓臼中磕碎的米和粉,把细的盛起来,粗的倒入石臼继续磕。那时过年每户人家都得磕上几十斤米,通常会从晚上六点多钟一直忙到深夜。我们这些孩子往往都怕去磕粉,因为感到时间过得相当慢,不过一想到几天后就能有香喷喷的年糕吃,也就不觉得枯燥和疲乏了。
粉磕好了一两天就开始蒸年糕,我们家都是请蒸年糕的师傅来家操作,按斤两给予劳务费。蒸年糕的师傅带有专门制作年糕的糕箱(即木模)和蒸笼,他先将蒸笼架到锅上,往灶膛内添足柴火,然后在一个大竹匾内搅和糯米粉,通常还要兑籼米粉,主要是怕太黏了,我至今都记得糯米粉与米粉的比例为7比3。这活计很有讲究,全凭眼力和经验。只见那师傅将兑好的粉轻轻倒入一个与方桌等同大小的糕箱内,然后用小方形长木条刮平,盖上蒸笼布和笼屉,然后整体来个180度翻身,再用木条在糕箱上方“啪啪”敲打两下,接着将糕模提脱,这样一块块雪白的年糕就成形了,紧接着搬上蒸笼蒸约莫二十分钟。年糕出笼时,我们便在一只碗内盛上冷水,将手沾上水后从笼中拾滚烫的年糕,拾的时候是两块一叠,也就是通常说的“一墩”糕。讲究的人家还要用竹筷尖端沾上红色点在糕的正中央,以示喜庆。
第一笼糕出锅时,那香味真是沁人心脾,让人馋涎欲滴,食欲大增。因此第一笼糕搬上来后,里面就被在场的人“品味”了。
随着时代进步,磕圆粉和蒸年糕的场景逐渐不见了,磕粉的碓也成了稀罕物,那种情境、氛围和感觉只能存留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