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04月14日
小农时期这样做场
本文字数:1336
戴永久
建国前后,我国农村的亿万劳苦大众仍在个体经营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摸索前进。
晒场也叫打谷场。成熟的农作物在晒场上脱粒、分开粮草、晒干扬净,最终做到“粮进仓,草上堆”。
晒场是种田人家不可或缺的生产要件。晒场的规模大小和使用功能因户而异,千差万别。大户人家平整的晒场宽阔规整,几片场地连结成片的气派非凡。这些场地农忙时用于农事,农闲时除了自家堆放秸秆薪柴,就是庄上做青苗会、唱大戏等群众活动的场所,更是孩子们终年集结嬉戏的天堂。中等农户的晒场,规模视自家门前占有地方的大小和自身经济实力而定,大小不等,不管你冬春如何使用,每到初夏“做场”时节必须恢复原貌,让场地相连成片,这是农事活动的需要,也是庄上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小户及贫困家庭为方便劳作,除了设在自家门前的晒场,遇有农田离家太远,人手太紧或收割脱粒运输压力过大的情况,也会在田间设置应急的临时场地。
晒场看似简单,构筑过程却大有文章。不管老场新地,构筑时先得过清场这一关,就是先将场上孳生的杂树杂草及老鼠、蝼蛄、蚯蚓等小动物的洞穴清除掉,消除隐患。然后再用牛力或人力将场地平整好,要经过耕、耙、槾等三道工序。接着是挑墒,按需求做排水通道,再后面是用牛或人拉碌碡碾压平实表面,挑水将表层的土淋湿,将积存的陈年麦稳子(即三麦脱下来的麦穗外壳及麦芒、碎草等混合物)均匀地铺撒在平整的场地上,用碌碡走上一两遍后换上小石滚子反复碾压,以便形成光洁的面层。第二天清晨,主人还要手拎盛水的提椋儿,到新做的场面上寻找漏网的地下害虫活动的蛛丝马迹,一经发现就用人尿和水的混合液灌入洞中,将虫子逼出来并处死,这项工作得持续两到三天。
大户人家的场地是专用的,一般两三年才翻做一遍,小户人家和贫困家庭是赶着季节年年做,年年新。
小户特别和贫困家庭做场要繁琐一些。秋收后,闲置的场地总是被见缝插针地栽种冬春食用的蔬菜,家庭主妇将场头的杂物清理干净,深翻后做成平整的小畈子,施足基肥,撒上生菜、药芹,茼蒿、芫荽等种子,然后套栽青菜、莴苣秧儿。初冬小阳春,如果水肥充足,菜秧会活了就长,种子也纷纷发芽,二十天后,园田里的各种蔬菜前伐后继,接接拉拉,能够一直吃到麦收之前。要做场了,主人这才连忙将场地上的蔬菜铲光,用钉钯或大锹翻土,翻土时顺手将挖出的蚯蚓、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害虫杀死。熟土层内的生物太多,早有准备的人们将家中的尿粪桶抬来,加入少量的河水均匀地泼洒到地上,受到刺激的蚯蚓、蝼蛄等各式不知名目的小虫立马翻跟斗、竖挺心,拼命挣扎,人们趁机将其捡拾起来处死。随后用钯子、木掀、翻耙将土拍碎推平,整成场地的样子,继而是窨水、撒麦稳子、夯实。由于缺乏碌碡,石滾等专用工具,主人就用脚踏、用连笳拍、用扁担砍,甚至将大小板凳反过来用脚压,老人干脆坐下来用木榔头捶。人多好做活计,七手八脚地将场地夯得平平实实,一面小场就这样做成了。
公社化后,以生产队为单位建成的连片大晒场取代了一家一户的晒场,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后,一家一户做晒场的情况再度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硬质的水泥场地。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民工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合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农业机械化程度日益提升,耕种收脱烘干配套成龙的现代作业取代了传承千年的人工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