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02月23日

老家的“正月半,作茅火”

本文字数:1586

戴永久

我的老家在通南地区,上了岁数的人都记得,那里旧时有“正月半,作茅火”的习俗。

所谓作茅火就是通过扎茅火把子,观察茅火把子的火头颜色,预测当年的天气趋向,说出作茅火贺字(就是贺词)借以表达心愿和寻找和快乐,架起茅火把子祈求粮食丰收……这样的形式和内容,将在靠天吃饭的农耕条件下生产生活的劳苦大众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了,并且世世代代沿袭。

要想作茅火,首先得扎茅火把子。选择通直、,大小基本一致的芦穄、穄子、狗尾儿种类的谷子或沟坎草的茎秆作包皮,以芝麻、黄豆秸加上易燃的麦碎草作芯子,用稻草搓成绳并且密匝匝地捆扎出一个大碗口粗细约有一丈长的草捆子。草葽子的数量等同当年阴历的月数,每个月扎一道,平常年份扎12道,逢到闰年扎13道。草葽子的长短因户主种植田亩多少而定,耕种田亩越多,草滚越长。但前提是一个人能拿得起、舞得动。建国前后,父亲每年都早早扎出有模有样的茅火把子。

正月半这天晚上吃过炒圆儿,每一家的户主在孩子的簇拥下,扛着各具特色的茅火把子来到自家田头,先用火将茅火把子的一头点旺,然后抡起烈火熊熊的草把,边跑边向两侧的地块舞动,火把掸地时会散落下尚未燃尽的草灰,火星四溅。舞动的火把在黄昏的田野里燃成长长的带子,好似一条条翻滚的火龙。

正月半一般在农历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之间,这时土壤里的阳气上扬,或多或少的水气会遇冷凌结,形成薄薄的雾气并随地飘绕,致使草把上的火苗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人们就根据火苗的色彩来预测当年的天气趋向:若火苗发红,预示当年夏秋可能少雨干旱;若火苗泛白,表明当年夏秋难免雨涝。人们也会据此未雨绸缪,及早调整种植品种和茬口布局,防患于未然。我的家乡1954年遭遇了特大洪灾,当场正月半的茅火把子火头泛白,我爹爹就曾预言年内要发大水,后来还真的言中了。由于我家事前有所防范,因此顺利地渡过了涝灾。

作茅火时的“说贺字”实为说贺词,类似于劳动时唱山歌,各人尽情表白心声。比较普遍的是祈祷祝愿式,作茅火者合着手上的动作和脚下的步伐,边走边高喊:“正月半,作茅火,拾个麦穗称了三斤半,打下麦子磨成面,蒸出馒头白又甜,阖家老少笑盈盈,吃不了的切片晒,馒头干儿助我过春天。余下麦子换金钱,买了粮田好传后,子孙享福万万年”“正月半,作茅火,我家麦穗长有一尺半,麦粒饱满赛珍珠,磨出白面做馒头,蒸出馒头白又大,人见人爱笑哈哈”“正月半,作茅火,人家麦穗寸把长,不见麦子只有芒,做成馒头黑又硬,甩到天上扎死鸟,掉在地上碰伤脚,捧在手上用嘴啃,两颗门牙咬断掉了”。也有逢场作戏开心打马调的,作茅火者边走边喊;“正月半,作茅火,看见个女的奶子足有三斤半,挂在胸前齐裤腰,走起路来波浪掀,若是仔儿想喝奶,奶头儿摔到肩头边”。约定俗成的是作茅火时不管说什么,高兴的随声唱和,不高兴的听之任之,绝不会多心生气,更谈不上对号入座和兴师问罪。

作茅火结束后,人们将剩余的或长或短的茅火把儿带回家,架到场边的树杈上,大家认为架得越高越好,因为它象征着当年自家的粮垛子的高度。往树杈上架茅火把子还有个讲究,必须一气呵成。随手抛到树杈上最佳,掉下来之后重新抛放为次,但无论摆放的位置高低,在短时间内滑落下来则为不吉利,如果虽经风雨折腾,直到秋后还能原幅原样地架在树杈上,主人就觉得脸上有光。我亲眼目睹过父亲爬到猪舍顶上,将剩余的茅火把子准确无误地抛到事先选好的树杈上,直到腊月大寒之后的百无禁忌的日子,才趁掸尘的机会将树杈上的旧茅火把子抖落下来。

伴随着互助组合作社公社化等集体生产形式的涌现,失去生存环境和条件的作茅火的习俗嘎然而止了。1979年援藏期间,我见到了藏区农牧民冬播后以野火烧荒灭虫的做法,竟然与我的老家“正月半,作茅火”的习俗惊人地相似:“一条田埂一把火,狼烟四起烟火浓。火借风势风助火,草籽虫卵一扫空”。在“正月半,作茅火”的习俗离开我们将近一个甲子之时,我记述以上文字意在与君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