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以案为鉴,切实筑牢防变拒腐防线
区财政局顾高财政所单位会计 陶 薇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参加过不少警示教育,看警示案例的时候颇觉滋味深长,也觉得如今资讯发达,这些案例应该多多传播,让大家引以为戒。可真实情况是我们看这些案例时以案为鉴的心态不多,更多的是一种看客心态。虽然涉案款项数额巨大,虽然犯罪人员也不乏年轻干部,但毕竟离我们日常工作太遥远了,很难有触动。
习总书记说“身边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想这句话作为学习徐勇检查书的注解最适合不过。这份检查书篇幅不长,短短的两页纸,传递出了悔不当初的遗憾不甘,更详细展示了一个年轻财务工作者的堕落过程,令人扼腕,引人深思,让人清醒。在当前追求激浊扬清,廉洁奉公的大背景下,这份检查书更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告诫广大财务人员要加强自身修炼、慎始慎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首先要加强法律学习,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财务工作以会计处理为载体,法律法规为指导,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会技能,更要增强法律法规意识,自觉学法、知法、用法。论法律素养就不得不提及徐勇的司法考试和法院工作经历,可以看出徐勇对法律的熟悉程度是比大多数人要强的,本该最遵纪守法的他却是最终践踏法律的人。形成这一讽刺现象的原因是平时我们只顾在日常事务工作中奔波,法律学习浮于表面,长期得不到“补钙”的思想信仰渐渐放空,纪律作风就随之放松。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慎独意识,将法律学习常态化,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他律转为自律,做到依法理财,让每一笔收入、每一笔支出都有法可循。
其次要谨防破窗效应,死守初始关口。徐勇的泥足深陷是从小额的赌球开始,10元、20元的投注不算什么,开奖瞬间的刺激才是真理,理智的闸门松了,欲望就探出了头。这第一次的出笼就成了徐勇从前途光明到违法乱纪的转折点。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第一次虽然只有一次,却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只要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那么汹涌的贪婪便会将“第一次”蓄积成“每一次”。财务人员直接掌握着财权,整天跟金钱打交道,受到利益诱惑的机会要比其他职业多得多,我们与欲望的斗争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获胜的法宝就是内外结合。内要培养自省意识,多审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外要形成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靠严密的监督遏制自己错误思想的萌芽。把牢职业生涯总开关,谨防人生“第一次”。
然后要强化群众观念,树立服务意识。这几年全区各项民生工程有序开展,重大项目多,资金规模大,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本心。徐勇的检查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千多万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比如项目建设、部门运转、走访扶贫等”,他知道这些都是为民利民的好事,但当他疯狂攫取国家财富的时候,扭曲的金钱观已经让他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退化了。群众观念日益淡薄,服务理念出现偏差,用权为私就成为必然。以涉农系统为例,它是财政为民最典型的体现,为保证各类补贴都能发放到位,我们平时要不停地维护信息。也许这项工作无聊又繁琐,但我们的初心就是尽心尽力推进基层财政工作,当好群众的“孺子牛”,让国家的每一分钱都落到实处。
最后要保持敬畏之心,把好职业方向盘。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生 气蓬勃的芳林新叶,拥有漂亮的履历,也不乏上升的事业。就像徐勇回顾的那样,“2015年大学毕业,2016年通过司法考试,2017年考上公务员”,人生的每一个关卡都被轻松破解,我们太过容易地登上了顶峰,模糊了理想信念,国情民情,也失去了对手中权力的敬畏。敬畏,敬为尊敬,畏为畏惧,合在一起是因尊敬而畏惧,没有敬畏这个压舱石,职业生涯将变得浮躁而浅薄。身处这个极具诱惑力的岗位,我们应当用敬畏心在制度的篱笆内再加一道铁栅栏,让预算编制、收入上缴、资金拨付、经费支出、凭证记账等每一道财务工作环节都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在工作中彰显制度的刚性约束,让敬畏权力、敬畏组织、敬畏工作在具体执行中入脑入心。
鉴之于案,问己于廉,三省于身,厉行于事。作为年轻的财务工作者,面对复杂的客观环境和价值观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做到样样克己有品行,件件自律有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