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06月09日
好事者与灯宴
本文字数:1091
钱凯婧 江苏省姜堰中学2019届高三(9)班
明代张宗子记载:“年年端午,京城士女填溢,竞看灯船。好事者集小篷船百什艇,篷上挂羊角灯如联珠,船首尾相衔,是为秦淮河灯宴。”
此中好事者,如今所谓商人是也。我素闻秦淮灯宴之名,不想它竟是调和了商业与艺术的杰作。
所谓商业,以交易为道方,以金钱为标靶;所谓艺术,用情怀作基,用浪漫作底。两者各有其性,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行不悖。唯有让商业与艺术调和,共存相生,方可精彩纷呈。商业因艺术而有了铁骨柔肠,艺术因商业而能够传播久远。
正如瓦尔达所言:“我们需要商业之风将艺术吹散四方。”这位“新浪潮之母”从未否认自己商人的身份,用旋转的镜头、精致的画面,记录点滴艺术的灵光。我看瓦尔达的《短角情事》,不由惊叹商业片竟能如此浪漫唯美,动人心弦。
这是调和之美,配合适当,商业与艺术取长补短。没有艺术的商业是纸醉金迷的狂欢,没有商业的艺术是舔舐余温的孤单。调和商业与艺术,既是灵感的开端,也是美好的延续。好事者与灯宴的缱绻,岂非真正的水盐之道?
我想到丝绸之路的开辟,传播了古瓷艺术;清末上海贸易的兴盛,成就了海派绘画艺术;张大千、毕加索,也被市场成就……
然而,却有不少人误解其道,将商业与艺术人为地剥离。我曾经兴致勃勃地与好友分享观一部流行电影的感慨,谁知她扬了扬手打断我:“不过是商业片,别管它。”接着又补充一句:“我们只谈艺术。”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不可否认,一些人将艺术看成牟利工具,背离了艺术的本真。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剥离商业与艺术的理由,相反,我们在苛责“好事者”将艺术融入商业时,也要包容和接纳他们的一时迷失。盐与水的调和,需要时间,也需要动力。
曲倦灯残,星星自散。
我看着百年前的那场灯宴,思绪里走来“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的濮仲谦,天价售卖雕刻,商业于他,是对艺术的肯定。我又想起了巨商汪然明的不系园,想起了金谷园和郿坞,想起了……商业与艺术,自古便是相互融合,相互成全。
如今,又怎可与此背道而驰?我期盼着更多的好事者与灯宴,期盼着商业与艺术更好地融合。
还能再见秦淮河畔,灯里灯外,烛龙火蜃……
(作者2019年高考成绩413分,其中语文136分。)
语文任课老师茅忠琴点评:
本文选点独特,写“商业与艺术的调和”,有现实针对性。当艺术成为牟利工具,当商业完全排斥艺术,我们可以从秦淮河灯宴中获得启发:“商业因艺术而有了铁骨柔肠,艺术因商业而能够传播久远”,调和适当,互利共赢。瓦尔达的电影、濮仲谦的雕刻、汪然明的不系园,彰显了作者深厚的积淀。马尔克斯说过:“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寂寞偿还。”反过来,所有灿烂的瞬间都是由无数的寂寞积累而来,这也是读书和写作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