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06月09日
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记区实小北街校区语文教师吕巧平
本报记者 郁菲菲
本文字数:1016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对于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不少老一辈人都能脱口而出。对于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广大少年儿童虽然会口头诵读,却未能深刻领会内涵。
在区实验小学北街校区,有这样一位语文老师,她以活动为载体,和学生一起在感知季节韵美中不断提升生命品质;她借助古典诗词,让学生在节气文化里诗意栖息;她带领学生在春种、秋收里感悟生命轮回……她就是区“优秀班主任”“语文教学能手”吕巧平。
“节气知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应当自觉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谈及开发节气课程的初衷,吕巧平如是说。
吕巧平制作了精美的PPT,图文并茂地引导学生了解节气由来、节气三候、节气诗词、节气习俗,并进行实践评价。大自然的生动、活泼、趣味,让学生的探索热情空前高涨:立夏,斗蛋,感受游戏乐趣;小满,吃苦瓜,体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内涵;芒种,绘画,分享收割的喜悦;夏至,折纸扇,给家人和伙伴送去一夏的清凉;立秋,吃西瓜,在西瓜皮上刻字雕花;处暑,去葡萄园摘葡萄,去田地里摘南瓜;白露,捡拾缤纷落叶,制成美丽的树叶贴画;秋分,虔诚拜月;寒露,赏菊,与菊合影;霜降,赞菊颂菊,品菊之高洁;立冬,饺香阵阵,笼罩校园……
边玩边学,边学边玩,数着节气看风云,循着节气走春秋,和自然亲密接触,或把大自然装进教室,或打开教室走进大自然。节气活动成了学生的期盼。“活动过后,许多孩子跑来跟我说,没想到传统文化这么有趣、这么有魅力。我们班的张沐一同学还在每个节气制作视频,传播节气文化,俨然成了‘节气大使’。”吕巧平笑着说道。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也开启了学生的“生活阅读”之窗。他们用好奇的眼睛,阅读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身边物。阅读成了学生成长旅途中的精神跋涉。通过阅读,学生于子涵写下了《立冬饺子》,马佳蕊写下了《处暑摘南瓜》,这两篇文章均在报刊上发表,还有一些学生的片段描写被收录到四(7)班的班级美篇app。“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变得更乐于观察生活,更有耐心、更有爱心了。”“孩子们成了节气文化的传播者,一家人一起实践,享受生活的仪式感,受益匪浅。”学生于子涵的妈妈、钱叙丞的妈妈夸赞道。
心中有太阳、脸上有笑容、嘴里有歌声……吕巧平和她的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诗意行走,快乐歌唱。她撰写的叙事《小教室大自然,节气声里共生长》荣获全国新教育生命叙事大赛一等奖,个人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