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04月13日
难忘当年负重行军七昼夜
本文字数:1640
◆口述:顾存圣 整理:胡亚亭
我叫顾存圣,原溱潼乡洲城村人1943年5月出生,1962年8月参军,1963年底经历了冒雪负重行军七昼夜的拉练,1968年3月退伍回家后一直务农。
我服役期间,正值所在的济南部队推广郭兴福教学法。作为重机枪射手,我不但经历了那段峥嵘岁月,而且难忘的军营大比武让我深深领悟到:那样的训练真正是把练技术、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融为一体,真正要把兵练强练壮,意在让每一个战士都成为技术精湛、战术熟练的人民子弟兵。
我所在的部队番号为68军202师。1963年起,这支部队成了全国“重大性突发事件应急”的值班师,因此训练要求更为严格。1963年底下大雪,我们部队接到命令,要从部队驻地——江苏省的新沂县西边拉练到山东省的沂蒙山区集训,上级要求,行军过程中除按战时需要应对各种特殊情况外,还要确保在一周之内到达,这就意味着我们将昼夜行军。重机枪班更要有着坚强的毅力,每个战士要背六颗手榴弹,还要背枪身或护板,再不就是枪架,另外还有背包,负重达到近50公斤。部队开拔以前,首长作了战前动员,同时明确了拉练过程中的相关规定。行军过程中,作为副班长的我走在机枪班最后。按照我们的行军速度,每天行程都在50公里以上。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尽管是昼夜不停地前进,但是我们还都能撑住。到了第四天夜里,我的眼睛总是睁不开,只能是凭着感觉一步一步跟着前面的战友前进。突然一个踉跄,我掉到了路旁的小山沟里,并且糊里糊涂地在雪地里睡着了10多分钟。后来惊醒了,可是由于紧张,一时找不准前行的路线,好在我马上想起出发前首长交待过每一个十字路口都标有专门的记号,这才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赶上了部队。行军过程中,路上不但会遇到有意设置的一些障碍,而且要穿插进行一些演练项目,摸黑装配机枪、打夜靶都是经常的事。经过七天七夜的急行军,我们终于在指定的时间之前到达了沂蒙山区,虽然这时每个干部和战士的鞋袜都已经和血泡粘连在一起,但是因为顺利地完成了拉练任务,士气还是十分高涨。部队接着在沂蒙山区集训了一个多月,然后返回原驻地——江苏省新沂县西边。
部队回到原驻地继续进行紧张的训练,其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那是1964年冬天,离新沂县不远的马陵山附近也是大雪封山,这时我们机枪连奉命前往并准备在夜间的雪地里打靶,指战员们刚刚冒雪抵达目的地,由于方向不明,包括连长蒋金南在内,整个连队都掉进了积雪漫过了颈项的山沟里,后来战友们借助长长的绳子才一个个从山沟里爬上来。
训练期间,所有的训练科目都是按照战时要求制定的。为了保证战时跑得快,我们还在腿肚子上绑了黄沙袋,每个袋子里的黄沙都有半斤重。那时每个星期都会安排两次五公里的负重拉练,每天夜里也会安排一次以上的紧急集合,有时刚刚睡下集合号就响起了,最多的时候一夜会重复六七次。紧急集合时,每个干部战士都要在5分钟之内穿戴整齐、打好背包并赶到指定地点集合。我们机枪连的主要训练任务是拆卸、维护机枪以及打靶,每次打靶都要射击500发子弹。虽然训练很艰苦,但我们干部战士都以积极的态度参加,上级也很满意。有一次罗瑞卿总长还亲自到雪地里观看训练,他问我们冷不冷?战士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冷。”罗总长笑着说,“不冷是不现实的,但是为了实战,需要我们战胜寒冷,战胜训练中的困难。”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艰苦的训练也让我们得到很多的收获。就拿我来说,练出了摸黑拆卸和装配重机枪的本领,练出了手榴弹投掷55米的好成绩,练出了让手榴弹落地之前爆炸的奇迹。1964年6月,我们重机枪班还代表全团参加了“济南军区郭兴福教学法推广观摩比武”,并且荣获“三手”(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的称号,为此受到了罗瑞卿总长、杨得志司令员的接见。那次比武期间,我们还见到了后来被毛主席誉为“神枪姑娘”的山东省蒙阴县姑娘沈秀爱,亲眼目睹了她和她们女子民兵班的50米手枪和100米步枪射击表演,那真正是弹无虚发、百发百中,令人惊叹不已。
当年在部队参加大比武让我今生难忘,大比武既给人民军队增加了威武之师的含金量,又是对每个干部和战士的严峻考验,也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添加了一段特别重要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