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牢记初心使命 致力守正创新
姜堰: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7月20日,姜堰区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工的26个项目,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社会民生等多个行业领域,计划总投资113.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将为姜堰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注入新动能、增添新亮点。
这是姜堰项目建设全面开花的生动写照,凭借健全的法治环境、开放的政策环境、诚信的人文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姜堰吸引了众多重磅项目落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以“奋力担当、善作善成”为追求,积极应对挑战,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改革创新扎实开展、功能区建设稳步提升、民生事业步伐加快、管党治党持续深入。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5亿元,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亿元,增长5.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9%。

项目建设风生水起 为高质量发展加速
日前,在位于姜堰高新区的兴科迪汽车智能电子项目车间里,从北京运来的机器设备已安装到位,飞速运转,一片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跃然眼前。兴科迪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以汽车电子、车载信息娱乐多媒体、车载通信产品为主要业务方向,是一家集生产、研发、经营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8月,姜堰区与北京兴科迪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兴科迪汽车智能电子项目落户姜堰高新区,项目总投资10亿元。项目投产后,预计今年销售将达到2亿元,2020年将达到5亿元。
在姜堰,像兴科迪这样新上马的大项目、好项目还有很多。近年来,姜堰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聚焦“2+2”主导产业,以“质量、亩产、特色、绿色”论英雄,助推项目建设加速度。重点聚焦现代服务业、新能源产业,实施精准招商;依托姜堰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智谷软件园、城区商业综合体等载体,推进产业链招商;主动对接京津冀、珠三角等热点地区,谋划、储备、引进一批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的示范项目。
今年上半年,姜堰区调整优化招商引才工作机制,强化驻外和中介委托招商,深化项目预评估制度,举办产业投资说明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等活动,“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围绕泰州市下达的亿元以上新开工、新竣工项目任务,结合“月月看,家家到”项目观摩活动,做到常态帮办、动态督办,在完善项目滚动推进、精准管理、全程督查的基础上,加强对全区签约项目、在建项目情况跟踪监测,做优服务环境,力促项目快开工、快竣工、快投产、快见效,实现项目推进再提速。调整优化项目考核办法,既考核开工项目的目标完成率、项目平均规模、亩均投资、主导产业占比等,也考核竣工项目目标完成率、规上企业转化率和亩均产出效益等,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市交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实现项目质效再提升。上半年,该区实现协议利用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46万美元,市认定亿元以上新开工、竣工项目分别为25个、19个,其中10亿元以上竣工项目2个。
姜堰致力打造降成本、可预期、更“亲清”的一流营商环境。该区成立了由区四套班子牵头的500人企业服务专员队伍,为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同时,对在姜堰投资的客商,设立“绿色通道”,提供从子女就学、卫生医疗到住房保障等“一揽子”服务,让广大客商在顺风顺水的环境中创新创业。
4月上旬,姜堰区举办高质量发展政策发布暨产业投资说明会,推介投资环境,发布并解读“高质量发展60条”黄金政策,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最佳投资环境,打造招商引资、聚智会才的“强磁场”。这些政策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业提速提质、做强建筑产业6个方面,政策覆盖之广、内容之实、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企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7月31日,姜堰区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首届“姜堰杯”全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为期3个月的创新创业大赛的主题是“智汇姜堰·创启未来”,目的是通过以赛搭台、以产引才,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创业人才、创业团队、创新项目汇聚姜堰,推动人才强区、科技兴区战略落地。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将带着优质项目来姜堰投资兴业,助推姜堰高质量发展。



“三个百日行动”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大项目好项目频频落户姜堰迅速投产、化工集中区关闭搬迁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全区连续12年未发生死亡两人以上安全事故……这些都得益于姜堰区“三个百日行动”的创新实践。
从2016年9月起,姜堰区委、区政府着眼于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决定在环境保护、用地管理、安全生产三大领域开展联合整治“三个百日行动”,用3个100天时间分别进行摸底排查、集中整治、建章立制,以守住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
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国家生态区、全国首批苏中首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张张靓丽的名片不断突显姜堰区生态绿色的发展底色。在首个百日行动期间,该区组织力量,重点排查各地环保工作人员配备情况、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治污设施建设运行及达标排放情况、危险废物规范化贮存处置情况、自动监控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持证排污情况、生态红线保护区及其它敏感区域项目建设情况等,共清查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3011个。2017年,姜堰又自我加压,决定撤销姜堰开发区化工集中区,通过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对原有化工集中区内11家化工企业进行关停并转。
总投资20亿元的中来光电单晶电池项目,是姜堰区近年来引进培育的新能源重大项目,预计今年全年销售将突破20亿元。就在3年前,泰州中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国有建设用地“腾龙换鸟”方式,先后取得闲置用地255亩,用于太阳能电池片等光伏产品生产加工。中来光电迅速落地投产,成为姜堰加大闲置低效用地开发的一个成功案例。围绕整治违法建设,姜堰健全区、镇、村、组四级土地执法监察网络,建立违法建设管理联动机制,实现“存量递减、增量为零”。该区还建立了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平台,按亩均效益实施差别化扶持,体现“亩产论英雄”,进一步克服用地粗放。为消除土地闲置,该区2018年起启动闲置低效用地“三年清零”行动,计划收储、整理土地2万亩,现已完成近9000亩,为重大项目建设腾出了空间。
绷紧安全生产弦,织密安全生产网,姜堰区注重压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绘制全区安全风险分布图,建好安全生产专家库,并增加了区监委、区委巡察办和区督查考核办等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全区已连续12年未发生死亡两人以上安全事故,连续6年获泰州市安全生产考核一等奖。在“三个百日行动”期间,全区共排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4420家,建立了全区统一的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库,同时对568重点监管企业建立安全生产“一企一档”,彻底解决了安全生产监管底数不清的问题。
“三条线”构筑起姜堰坚不可摧的可持续发展之“堰”,为姜堰发展赢取了空间,更激发了全区上下争先赶超的无限激情。
致力守正创新 为高质量发展增效
“当前,姜堰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样面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非常规关口、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阶段性关口、中美贸易冲突引发的外部冲击关口‘三大关口’的重大挑战。”姜堰区委书记李文飙表示,做好下半年工作,要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引领,与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致力守正创新,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确保经济稳健运行,强化运行监控、要素保障、涉企服务、风险防范,进一步稳住经济基本面,坚决守住“稳”的底线。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应减尽减、应降尽降,提升企业获得感。务实推进“服务专员”工作,系统谋划满足共性需求,因企施策解决个性问题,确保走访联系有行动、有跟踪、有成效。加大企业梯队培育力度,年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
着力攻坚项目战场,始终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抓手”,以项目招引建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项目质态,加快项目转化,建强项目载体,确保全年新开工、竣工亿元以上项目各60个以上。持续攻坚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龙头项目,用好重大项目预评估制度,力争中航科工产业基地、智慧教育小镇跻身省重大项目计划。持续攻坚“2+2”产业项目,建立战略新兴产业贷款担保基金,重点引进“补链、延链、壮链”项目,力争两大主导产业开票销售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着力推动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以年内全面脱贫摘帽为目标,以争创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构建农业产销联合体,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品牌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管理机制,力争年内组建产销过亿的区域性产销联合体3家以上。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立足区划调整后的新格局,升级板块、设施、管理品质,进一步拉开框架、优化功能。开工建设南绕城快速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海姜大道白改黑、姜沈路拓宽改造、三水大道再南延、前进路北延等道路建设,服务对接好G328改线、S411、启扬高速北互通、盐靖高速溱潼互通等工程,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构建高效快捷的交通体系。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就业优先,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文明程度,扎实办好市区两级民生实事项目,坚决兑现年初承诺,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城区4所学校建设力度,启动姜堰中学西校区建设,稳步开展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开发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满足就近就医需求。

——转自8月15日《泰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