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7月25日
书论读抄
本文字数:1599
◆杨雪芹
一、骨力与体势
“笔的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
“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
“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何谓丰筋?察其纽络一路。”
“人知直画之力劲,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笪重光《书筏》)
点画结构是法,是骨架;势是体制,是运笔的走向,体势就是笔势。笔势表现为向背、俯仰、开合、曲直、聚散、正欹,笔势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结构的走向,所谓“势来不可当,势去不可遏”。骨力与体势,一个是根本大法,一个是法规条文。
“骨力”的第一要素是书写工具。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意思是因为毛笔是软的,才使各种奇奇怪怪的艺术表现出来。还有说“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应该是柔能克刚、刚柔相济之意。
孙过庭《书谱》说:“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辉。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众妙攸归”可作体势完备解,至于骨力的偏多偏少,不过是花叶鲜茂与枯槎架险的区别。就像静态书体,篆、隶、楷的每一个笔划是独立的,对它们的线条“骨力”的把握和理解容易些,但“骨力”在行书、草书中的表现最难,它们是动态的,不是一笔笔写出来,“骨力”在动荡中最容易出破绽,会因为毛笔的笔锋、墨色等原因出问题。所谓“人知直画之力劲,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
“骨力”的第二要素是力量的多少。骨和力有着不同的解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讲到“多骨少肉者谓之筋,多肉少骨者谓之墨猪”,苏东坡讲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一根线条有筋、有肉、有骨、有皮,然后还有血液使之通活,就像古代书论中讲到“骨肉停匀”,比如刘墉的书法是“肉胜骨”,宋徽宗的瘦金体是“骨胜肉”,按古人说法,讲究一个中和的问题,过之犹不及,所谓肥字须有骨,瘦字须有肉也。
“古质而今妍”大概是说,骨多则古,肉多则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乃是后天修为,质为与生俱来,文是外在的、可见的,质是内心的、要通过理解去辨识的。
二、知白与守黑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八章)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人间世》)
“匡廊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均称。”
“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笪重光《书筏》)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包世臣《艺舟双楫》《邓石如传》)
“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蒋和《书法正宗》)
书法中一直讲究“知白守黑”。篆刻家讲“分朱布白”,书法家则云“分间布白”。
章法布白之奥妙,就在于“计白当黑”,即黑线条在白纸上,产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则白少,黑少则白多。另外就是要追求布白之变化:疏密、斜正、曲直、方圆。画面的疏密,画面的灵透、清空之美,并可通过空白的情状,反证出内容的布置穿插,是否舒适合理。如果是整齐的方形、圆形、菱形、三角形,那就证明物象的外沿平直,集结线太过规范。与几何线的理性规范化不同,书法是徒手线,是世界上变化最丰富的线的艺术,都有着特定的情绪因素。我们常常用建筑来比喻书法结构,但是建筑是凝固的,书法更具有舞蹈和音乐的情识感。西方印象派画家高更说过:“从简单的色彩、光、影的分布里产生的印象却奏出画面的音乐……这种感动触动到心灵的最深部分。”
“虚室生白”,庄子语,常用来形容一种澄澈明朗的境界。这已经上升到哲学范畴了。虚:使空虚;室:指心;白:指道。白者,日光所照也。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用于书法,则说空白处是“道”,往往比笔画处更有生发。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