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7月25日

独坐小窗读碑帖 最是一生快乐时

——记市高二适纪念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郁胜天

本文字数:1575

姜堰日报记者 钱朦 通讯员 陈进

 

钱朦 摄

 

走进郁胜天的工作场所,墨香四溢,偌大的案几之外,除了宣纸、书,还是宣纸、书,让人感觉进入了书山纸海。

郁胜天,号智为,别署会心斋主人,姜堰溱潼人,现为泰州市高二适纪念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理事、泰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姜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郁胜天书通四体,功性兼具;印宗秦汉,自成一格。他多次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书法篆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及省内外大展。《中国书法》《荣宝斋》《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曾多次刊发其作品和专题评论。

谈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郁胜天表示:“无论从事哪一行,最主要在于一个‘乐’字。”自从习得书法以来,他始终坚持“乐在其中”。而“乐”,不仅仅是自娱自乐,更重要的是学会与古人对话,进入艺术的本体,当真正走进艺术,就能为社会做出正确的引导,便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郁胜天在髫龄时期就与笔墨交上朋友。他的外祖父写得一手好字,交游广阔,长期收藏各大名家字画,他耳濡目染,从小就热爱书法,喜欢观碑读帖。他以唐人楷书为范本,中锋用笔,横平竖直,一笔不苟,虽然得到了较好的基本功的训练,但也受到了千字一面、局促板滞的影响。

1982年春,郁胜天有幸拜识了江苏文坛耆宿,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石林先生。郁胜天师从石老学习诗词、书法20年,在其悉心指导下,他始临《书谱》,旁涉篆、隶;积年之后,上追魏晋,下达元明,笔势洞开。二人特别有缘,石老不仅时常挑选碑帖给郁胜天临习,还引荐他结识了省内外诸多名家,目睹诸师用笔,得以开拓视野。

在长期临习碑帖中,郁胜天认识到,学习古人的笔法,须领悟其点画使转之丰神,切不可只追求外貌的形似,要通过对外形的理解而力求其精神所在;形的基本是点画,经典的书法作品讲究笔笔有来历、处处有交代。为此,他沿循以形求神、形神兼备、遗貌取神的步骤,遍临百帖,于草书、隶书用功尤勤,在对笔法不懈追求的过程中,秉烛临池,闻鸡起舞,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郁胜天说:“书法是与古人同游书山墨海的体验,是自我更新、蜕变的尝试,是得意忘形中的情趣跳跃,亦是不满足感喟中的期待。”他深切感悟“师古人,师造化,师我心”的真谛,精心营造幽静的书斋和工作场所,更努力涵养和坚守古穆的内心。他在静中品读古人诗词碑帖,细细玩味、深入解读其技法与态度,并且透过技法而领略到神韵;在静中创作诗词和书法,精益求精、反复推敲技法及其运用,在此基础上实现从容淡定的创作状态;把技法融化在血液里、融化在肌体动作记忆中,而以安静恬淡、心手双畅的状态出之,书法风格已然形成。

2000年前后,郁胜天参与高二适纪念馆的筹建工作,并担任纪念馆馆长。这项工作既是漫长而繁杂的行政管理事务,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于郁胜天来说,这无疑是能够亲近和研究高二适先生的绝佳机会。“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先生是兴泰镇小甸址人,学识狷介,诗文高妙,文史修养深宏,令胜天景仰;而其《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是近现代研究章草集大成者,遂成一代草书大家,也令胜天心驰神往。”郁胜天把高二适纪念馆的建设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10多年来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和心血。郁胜天凭借自己的丰富学识和文化修养,凭借自己的精明强干和任劳任怨,凭借自己的赤诚之心和艺术才能,为推进高二适先生研究和高二适纪念馆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以勤为贵,尤须惜寸阴。斋深心易静,月冷露常侵。洒墨遗尘境,鸣弦发古音。孤行原不寂,俯拾尽真金。”这是郁胜天《为友人题斋》的诗作,不难看出,他视名利是非为过眼云烟,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挥毫泼墨时的自在。在书法天地里,他可以纵横驰骋,做自己世界里的主人。他还有一幅自作诗行草:“落纸云烟动,波涛笔底流。小楼帘半卷,一叶忽惊秋。”也就是说,他在书法的世界里遨游,不知春夏秋冬。独坐小窗读碑帖,最是一生快乐时,对于郁胜天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