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5月17日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区公安局“警+游”模式纪实
本文字数:1895
本报记者 沈璐璐 通讯员 张玉成
蜚声海内外的溱潼会船节吸引数以万计的宾朋,河横菜花节、小杨村樱花节等旅游节接踵而至,为姜堰旅游业发展锦上添花。姜堰进入了全天候车水马龙、人潮涌动的“高速运转模式”。
为给游客创造优质的旅游秩序和旅游环境,区公安局主动作为、持续发力,以优质警务为游客保驾护航。
安上平安“保险杠”
国家5A级旅游景点溱湖国家湿地公园、4A级溱潼古镇年接待游客220万余人次,接处涉旅警情千余起。近年来,区公安局在改善全区旅游环境和旅游形象中积极“亮剑”,全区没有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恶性案件和热点治安问题,实现旅游“零投诉”,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平安、满意的背后是制度的保障。“有了更好的管理机制、应急预案,才有更好的旅游秩序。”副区长、区公安局局长曹祥深谙其道。每到黄金周、重大节假日都有大量旅行团、自驾游游客涌入我区各个景点,区委区政府提前召开部门联席会,围绕安全畅通、有序精彩、万无一失的目标,要求各部门制定详细工作方案。
2019年会船节开幕式前,一份长达55页A4纸的安保工作方案出炉,多警种、多部门联动,具体到每个组的职责、每个岗点的人员安排一应俱全。据负责制定此次安保方案的区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副大队长王林介绍:“制定安保方案,要考虑到点线面的每个环节,保安全与保民生并重,超前研判安全风险,做实做细应急预案。”
布下监测“千里眼”
整治和打击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治安问题,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
区公安机关坚持科技兴警,推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在平安旅游建设中的深度应用,将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之中。在重要景点、停车场、道路入口等处安装的监控探头与区公安局指挥大厅联网,实现了景区监控全天候覆盖。
去年10月1日,受害人在溱湖海洋馆观看演出时遗失一部手机,涉案价值6000多元。是受害人不慎遗失还是被盗?溱潼派出所民警调出视频,经过比对,将案件定性为盗窃。为了不让游客利益受损,民警们通过分析研判、景区应急预案和迂回渐进式审讯等手段,在案发1小时内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当好景区“前锋哨”
身着藏青蓝制服的巡特警是各个景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烈日下巡逻时,他们英姿飒爽、坚毅挺拔;服务群众时,他们耐心细致、热肠柔情;安保执勤时,他们坚守岗位、文明执勤;救助群众时,他们和蔼可亲、春风化雨。
每到旅游旺季,区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定人定岗、细化工作措施,落实领导带班制度和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做实社会面治安巡逻防控、武装巡逻、定点值守、便衣查缉抓捕、应急处突、大型活动安保、便民服务等工作措施,重点加强人员密集区、繁华商业区、汽车站、火车站、城区主次干道等处巡逻防控,确保遇到情况能够快速、高效、稳妥处置。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巡特警大队安排民警82人次、辅警356人次,每天出动警车5辆、警用摩托车12辆,及时调整勤务模式为战时勤务。
提供服务“万金油”
溱潼镇现辖4个社区10个村3.5万余人口,而溱湖旅游度假区、溱潼古镇等景区又在溱潼派出所所辖范围内。派出所只有15名干警,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溱潼派出所树立“经济发展我先行”观念,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服务旅游发展中的职能作用。“提高各个景点的安全防范能力,必须从平时抓起。”所长范潇健介绍,派出所距离景区开车至少要15分钟。为了实施精准服务,他们建立景区警务室,派出5名干警常驻于此,为景区量身打造安保服务举措,提供定制式服务。旅游旺季,该所开启全天候值班备勤模式,搭建涉旅警情处置快速通道。
“我家孩子走丢了。”今年4月6日,区公安局110报警台接到报警电话称,游客与孩子失联。接警员立刻与溱潼派出所取得联系。正在景区巡逻的副所长袁志勇得到指令后,即刻召集人员开始寻找。“当时启动了应急预案:一是通过游客中心的广播循环播报;二是在工作群中发布孩子特征;三是组织人员沿途巡查。”10多分钟后,他们便找到了孩子。诸如此类寻找走失儿童、帮游客寻找失物、救助生病旅客的案例数不胜数。“旅游旺季,每天回答游客咨询问题不少于1000次。”袁志勇说。
要打造旅游胜地,展现诗和远方的结合,服务当然要提档升级。姜堰警方聚焦增强“保障旅游安全”能力,建立旅游安全保障、秩序维护、管理服务、应急处置“四位一体”的服务旅游经济发展工作格局,为我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他们强化亲情化警民联系,深入旅馆、商铺和景区宣传安全防范常识、开展谈心交流,为行动不便的游客提供便民服务,进一步增进警民感情。
“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机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提出了明确要求。”曹祥说,“‘警+游’模式正是公安机关助力我区旅游发展的生动实践。使命越光荣,任务越艰巨,就越要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