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5月14日
水乡鼓号队出彩姜城舞台
——记马庄中心小学鼓号队
本文字数:1217
本报记者 顾冬梅
在前不久团区委组织的“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主题团日活动中,作为全区唯一受邀的鼓号队——马庄中心小学鼓号队,以一曲铿锵有力的《队歌》吹奏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称赞。
去年的我区首届少先队鼓乐大赛,马庄小学鼓号队获得了比赛一等奖和“最佳演奏奖”。
……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被问及一所农村学校鼓号队取得骄人“战绩”的秘诀,担任鼓号队指导老师的马美霞坦言,鼓号队的组织、指导与训练工作是极其繁重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
去年3月,马庄小学开始组建鼓号队。“鼓号队组建之后才发现,一切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刚开始选择的是长号,孩子们都是零基础,稍微好的同学只能吹2个音,要吹出少先队队歌有难度,换成小号才合适,但乐器谁买、费用谁出?”马美霞谈起组建鼓号队的点点滴滴。
当马美霞忐忑不安地把困难告知校长潘书平时,得到的答复让她吃了颗定心丸。“你安心做好工作,设备问题我来想办法!”在潘书平的努力下,仅仅一周后,崭新的鼓号设备就放到了学生面前。
接下来的又一波折却让鼓号队差点“难产”。“家长大多以影响孩子学习为由,不太支持鼓号队的训练工作。”马美霞说。鼓号队的老师们就一个个地给家长做思想工作,一方面用事实告诉学生及家长参加鼓号队训练不会影响成绩,另一方面利用课后时间给学生们补差答疑。
队伍建好了、设备也有了,到了“实战锻炼”时间。如何指导队员把号吹响、把鼓点节奏打准,对于指导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队员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克服了时间少、课程紧的困难,每天准时出现在操场上练习口型、强化气息。“鼓手脖子都勒红了,胳膊也酸疼了,但他们依然坚持,从不喊累;号手嘴唇吹红了,吹疼了,仍然继续;镲手与指挥同样练到手掌起泡,也不说疼。”马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道,队员们从开始的一个音都吹不响到吹出三个音、四个音,每天都有新的进步。鼓号队的小鼓队员纷纷告诉记者:“训练的过程有点苦,要敲出强、弱的对比感,要边敲边变换队形,还要兼顾敲鼓的姿势,特别的累,为了不拖后腿,只有一遍遍练习。”经过3个月的刻苦训练,鼓号队成员已能熟练演奏出《出旗曲》《退旗曲》《迎宾曲》《队歌》等曲目。
鼓号队辉煌荣誉的背后,除了队员们艰苦练习的汗水,还有指导老师们苦心钻研的心血。护旗手洪赟节奏感不强,而且同手同脚,为此该校德育处主任袁孝秋没少花功夫。大课间、午休、晚辅时间,袁孝秋一对一辅导洪赟,一遍遍的练习让他有了提高。袁孝秋不是科班出身,以前很少接触鼓号,为了让自己这桶水更满一些,只能不断地去请教音乐老师,与队里的其他老师相互交流,回到家里一有时间就琢磨演奏的节奏和气息运用的要点。不光是马美霞、袁孝秋两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朱丽丽、孙汉祥两位老师也从忙碌繁重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全程参与鼓号队训练,3个月时间嗓子一直处于哑了又好、好了又哑的状态。
潘书平说:“鼓号队让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互相间的友情,以及团结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才是孩子们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