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4月17日
“环境立区”示范生态文明建设
本报记者 刁晓玉
本文字数:1484

图为搬迁拆除中的化工园区。 颜禹铭 摄
“这是姜堰化肥公司合成氨项目拆除现场,目前已拆除总量的85%,预计5月10日前拆除完毕。”“目前科研精细化工车间的主要设备已拆除90%,正进入扫尾阶段。”……日前,在开发区化工园区拆除现场,由开发区、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工作人员组成的安全巡查小组巡查拆除情况、了解工程进度、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我区是全省第一个取消化工集中区产业定位的,足以说明区委、区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窦峰告诉记者,目前整个化工园区所有设备拆除已经完成75%,预计5月底所有设备全部拆除,同时开发区启动了土壤检测和修复工作,预计8月份完成土壤检测并做好修复规划。
近年来,我区立足“环境立区”战略,突出运用系统化思维、关键性举措,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4年,我区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在全市率先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2017年,我区创成全国首批、苏中首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8年,我区15个镇街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道)……一份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荣誉擦亮“绿色姜堰”品牌。
我区大力实施化工企业关停,取消化工集中区产业定位。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行动反馈意见提出,姜堰经济开发区内化肥公司等4家企业存在卫生防护距离不足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省“263”专项行动小组决策部署,区政府决定关闭搬迁化工园区。2017年底,我区召开开发区化工生产企业关闭搬迁及转型升级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打响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攻坚战。
2018年6月,开发区化工生产企业关闭搬迁及转型升级工作正式启动,成立化工企业关闭搬迁及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关停实施、评估对接、拆除拆卸、职工安置、资金保障、社会保障6个工作组,建立例会、现场办公、督查、问责等制度,压实工作主体责任。区发改委、开发区、工信局、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局等11个包保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组织保障强而有力。经过招投标、调查、审计、评估等工作,9月份正式洽谈签约,在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8家关停企业14个项目全部签约,创造了减化工作雷厉风行的“姜堰速度”,标志着姜堰化工集中区至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我区不仅顺利取消开发区化工集中区的产业定位,还加大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区“263”办排查梳理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力度,整改到位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涉及溱湖生态经济区9件问题中的6件,整改到位区“263”办排查梳理70件问题中的56件,进一步补齐生态短板。去年10月,区“263”办在娄庄镇连心村查处两家违规使用“冲天炉”的铸造加工作坊曝光后,该镇立即给企业下发整改通知书,并发动村里生态环保委员开展定期巡查,督促企业整改到位。“村级‘两个委员’的设立真是太棒了,不仅着力解决各村突出环境问题,全镇环境监管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娄庄镇环保助理胡宏官竖起大拇指。
开展专项整治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又一重要举措。我区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固废及污染地块、区域水环境、入河排污口、扬尘污染等专项治理行动,为打赢这场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去年4月,华港镇董潭村生态环保委员在日常巡查茅山河、卤汀河排污口时,接到群众举报称,有外来船只在河面偷排污水。该村生态文明委员卢雨晴和环境保护委员梁元英立即前去制止,并通知公安、生态环境、海事等部门,及时有效地控制了河面污染问题。
“我们充分发挥村级‘两个委员’的作用,助力我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姜堰生态环境局分党组副书记肖晖告诉记者,我区率先在全国设立村级“两个委员”,在全区285个村(居)全面配备“两个委员”,推行“两个委员”日查、月报、季结、年考“八字工作法”,全面打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