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3月27日

大伦镇朱惠泉马如松当选“中国好人”

本文字数:1595

5月,27年如一日孝敬亡父前妻的大伦镇朱惠泉当选“孝老爱亲——中国好人”。9月,大伦镇申扬村退休老教师马如松“坚守乡村讲堂17载 义务辅导数千学子”,荣登“中国好人榜”。

 

 

 

大伦镇原计生站工作人员朱惠泉荣登中国文明网“好人365”第1453期封面人物。

朱惠泉12岁时,父亲便离世了。1990年,母亲因病去世后,家里只剩下朱惠泉和妻子二人。朱惠泉常跟妻子说:“没了老人,心里感觉空荡荡的。”

他知道亡父的前妻申继芳因为不能生育,婚后七八年便离了婚,如今父母都走了,为何不去找找?倘若在世,认个亲接回来尽孝。

得到妻子支持后,他踏上漫漫“寻亲路”。他仅知道申继芳也是大伦镇人,没有其他更详细的信息。他遍访乡邻,寻找各村老人,不放过任何有用的线索。1990年,他在党校学习时,向一同学习的运粮村干部吴加怀讲述此事,拜托对方帮忙打听。1年后,吴加怀带来消息,申继芳和老伴是运粮村的五保户,生活颇为艰难。

1991年3月,朱惠泉携妻登门认亲,对申继芳叫了声“大妈”。认亲后,朱惠泉夫妇有空就将老两口接到家中住上几天,逢年过节送去“节礼”。

2010年,申继芳老伴去世,朱惠泉便将申继芳接到家中照料。兄弟姐妹劝他,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以后还要人照顾,干嘛找个“负担”回来。朱惠泉却认为,人要向善、行善,不能眼睁睁看着申继芳孤独终老,毕竟她和父亲还有过一段感情。

申继芳腰板硬朗,经常帮着家里除草、烧灶。朱惠泉的子女对她也很孝敬,孙子也经常回来看她,叫她“奶奶”,一家人其乐融融。

2017年2月,申继芳在家突发脑梗陷入昏迷,被送到姜堰中医院抢救。朱惠泉跟单位请了10天假,照顾申继芳。他设定闹钟,每隔3小时便为申继芳翻身、端尿。

有人劝朱惠泉给申继芳找护工。“没有谁比我更了解她,就算最好的护工能有我照顾得周到吗?”朱惠泉还买了张折叠床,每晚睡在申继芳床边,便于照料老人。

朱惠泉的同事回忆道,当时计生办还在运粮村时,经常有位大妈来找朱惠泉,哪里不舒服、家里差个什么东西、想去个什么地方……朱惠泉有求必应。老太过九十大寿,朱惠泉还邀请大家去为老太祝寿。

朱惠泉的老邻居说,朱惠泉喜欢养花养草,家里还搭了个阳光房,为了给申继芳洗澡,把花草都搬出来了。隔段时间,朱惠泉和妻子趁中午气温高将申继芳搀扶到阳光房内,帮她洗澡。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朱惠泉笑着说,家中有老人是件很开心的事。

9月27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18年9月“中国好人榜”,大伦镇退休教师马如松当选“中国好人”。

79岁的马如松曾是大伦初级中学的一名高级教师,任教40多年,教过初中数学、物理等学科。2001年退休后,他开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在家里开设辅导班,义务给孩子们补习功课。

“从小学到初中,马老师陪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暑假。他总是一副慈祥的面孔,我们从来没有被骂过。房子周围总是停满了我们的自行车,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骑车去,欢欢喜喜地回家……”现在江苏大学读大三的周璐璐回忆,尽管过了这么多年,但那段青葱岁月还会时常想起。

“家里两个孩子都在马老师家补习过,现在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马老师人好,教得也细致,孩子们都喜欢来。”邻居夏裕平说,这么多年来,马老师从没收过一分钱辅导费,一些家长硬是把钱塞到他手里,他都一一拒绝。

马如松的家庭并不富裕,身世还有些坎坷。9岁那年,父母相继离世,他成了孤儿,之后跟随姑妈生活。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考上了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60年代进入中学任教,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教育工作者。

说到为什么开义务辅导班,还能坚持17年?他的一番话朴质却深情:“我也曾经是一名孤儿,但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培养,我才能做一名人民教师。我得感恩,这份初心不能忘记。”

1997年,马如松的儿子患上重症肝炎,治疗费花了几十万元,2016年英年早逝。在儿子患病治疗期间,他硬是没有求助任何人,更难能可贵的是,辅导班一直没有暂停过。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马如松尽管已经79岁了,但他不服老,订了很多报刊,经常把最新的中考、高考试题拿出来琢磨,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为的是给孩子们带来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