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2月21日

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人的“隐形杀手”

——对话姜堰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李铖

本文字数:1462

本报记者 李晓倩

 

专家档案

 

姓名:李铖

职务:姜堰中医院质控办主任、卫生应急办主任

专长:在脑外科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头面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等脑外科疾病,擅长重型颅脑创伤的救治、康复等综合治疗。

成就:参与科研课题两项,其中“半冠状加口内切口钛板内固定治疗面中1/3骨折临床研究”科研项目获泰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先后在国家级医学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下午

 

李晓倩 摄

 

生活中,许多老年人在头部受到轻微外伤后,例如不小心碰到门框、高处取物时不慎被纸箱砸伤、睡觉时撞到床沿等,由于受伤当时无明显症状,患者本人及家属均未予以足够重视,通常不会前往医院检查。但在伤后一段时间(常为伤后数周甚至数月)出现一系列头痛头晕、肢体活动不利等不适,这时要警惕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日前,记者采访了姜堰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李铖,请他谈谈相关的诊疗知识。

记者: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

李铖: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头部外伤3周以后出现临床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多数常有头部轻微外伤史,部分患者甚至由于外伤过轻而否认外伤史。早期临床症状轻微,血肿达到一定量后症状迅速加重。在经影像检查确诊之前,易误诊为颅内肿瘤、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常需要CT或MRI确诊。

记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李铖: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绝大多数与轻微头部外伤史相关。老年人由于脑萎缩后颅内空间相对增大,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度较大,头部外伤时很容易撕破自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血液积聚于硬膜下腔,引起硬脑膜内层炎性反应形成包膜。由于静脉压力低,出血缓慢,但随着出血时间延长血肿会逐步增大。

记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有哪些临床表现?

李铖: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多样,常出现于伤后3周至数月,极少数病人可在伤后数年才出现症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

2.智力障碍和精神异常: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减退等。

3.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记者:如何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进行治疗?

李铖:慢性硬膜下血肿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钻孔外引流术。首选微创钻孔手术治疗,该方式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疗程短、费用低。适用于:确诊后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出现下列情况时手术应慎重:血肿量过小,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血肿已形成厚壁甚至出现钙化。

2.开颅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手术适应症为:血肿腔内有血凝块;钻孔引流复发者;钻孔术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钻孔后血肿无明显缩小或增大者;血肿包膜肥厚或钙化明显者。

3.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内镜直视下可一次性清除血肿,并对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术后无需外引流,可有效减少血肿复发及骨瓣开颅的机会。特别是对反复多次出血导致血肿腔内多发分隔者,可在内镜下打通分隔从而一次性治愈。

4.所有外科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最大的问题就是:血肿复发。目前有研究显示微创钻孔引流联合口服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血肿复发率、改善预后。

记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要注意些什么?

李铖:1.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容易复发,多是因为脑组织膨胀不全,术后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多饮水,短期内避免体育锻炼、外伤等事件。

2.术后避免出现二次外伤,这很容易再次导致硬膜下血肿。

3.老年人如果出现头部外伤,建议常规去医院检查,行头部CT,明确是否合并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