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2月02日

张甸镇:精准发力强产业 富民兴镇谱新篇

本文字数:3980

 

2018年,张甸镇紧扣区委、区政府工作重心,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围绕“一城三区”布局安排,抢抓通南经济区政策机遇,审时度势,务实进取,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优存量、扩增量

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工业经济实力攀升。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6亿元,工业征收期开票销售50.4亿元,列统工业产值41.5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项目建设后劲增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年新签约亿元工业项目7个,新开工亿元项目3个,竣工验收亿元项目3个,3000万元技改项目1个,竣工验收1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2个。农业生产结构趋优。制定出台《张甸镇2018年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成立示范性家庭农场联盟3家,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20亩,建成市、区“一村一品”示范村各1家。三产服务活力彰显。新增服务业批零企业2家,实现服务业税收2708万元,实现限额以上企业销售额9755万元,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5.2亿元;实现建筑业主营业业务收入6.16亿元,完成建筑业税收1285万元。

 

重基础、抓统筹

镇村环境日益改善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林业增绿增效工程,新增造林面积260亩、农田林网面积2000亩、花卉林果经济面积80亩。以“河长制”推进“河长治”,全面实行镇级河道“镇、村、组”三级捆绑机制,累计管护清理河道130公里。坚决向环境污染宣战。深入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整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完成畜禽养殖场整治,督促华丽公司按要求、按序时整改废水、废气、噪音等问题;深入开展“263”专项整治行动,从严查处环境污染问题。着力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强集镇承载能力,成功出让锦尚名苑二期42亩商住用地;建成农村公路22公里、危旧桥梁改造建设4座;完成周山河护坡4.8公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面开展“五面清洁”,扩建镇垃圾中转站,实施垃圾分类处置。严格执行文明城市创建双月测评体系,荣获泰州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突出贡献集体嘉奖”等奖项。不断夯实要素保障。全力推进土地收储整理工作,制定三年行动计划,为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土地保障。

 

惠民生、增福祉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出台农业结构调整、招商引税奖励奖扶等政策,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领办合作社,申报扶贫项目31个,拓宽村级增收渠道,92.6%的经济薄弱村能“脱帽”。统筹市区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036户,累计慰问帮扶35.87万元,99.3%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能脱贫。社会保障持续加强。新农保续保人数达到18142人,续缴率达94.9%,新农合52502人参保,参合率超过98%。低保五保应保尽保,共发放保障金883万元、优抚对象补助金730万元、尊老金212万元。社会治理不断深化。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实现信息系统全覆盖。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破获刑事案件164起,查处治安案件230起。

 

筑根基、严管理

党的建设迸发活力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重点,组织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12次,坚持“周六机关学习日”制度,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显著增强。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活动。深入推进阳光“3511”系统工程,打通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工作成效得到省、市、区纪委高度肯定。扎实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新风行动,累计走访覆盖群众32802人,收集问题209条,认领项目37个,均已实施到位。深入开展张甸好人和系列文明户评比活动,选树张甸好人12名,全镇60%家庭获评各类文明户称号。

 

 

201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围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目标定位,以壮大实体经济、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强镇、建设美丽乡村、增进群众福祉为重点,着力做强产业、做美环境、做实民生,奋力开创张甸跨越发展新局面。

 

坚持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产业发展“集群化”

致力做强主导产业。坚持工业主导,培育壮大复合地板(卷材)、耐热钢配件、热处理装备等特色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重点项目支撑,实现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优化涉企服务,加快推进“两园一带”建设,深化党政负责人、机关中层干部挂联服务机制,每月召开企业情况汇报会,每季度组织企业家座谈会,及时沟通信息、解决问题,不断巩固企业与党委政府的亲清关系。强化政策引导,持续加大工业经济奖补政策,激励企业做大做强。

致力做精高效农业。坚持走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路子,计划新增高效农业1000亩、设施农业500亩。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村干部带头创业、能人返乡创业、农民自主创业,扩大高沙土旱谷杂粮种植面积,加快“一镇一特”“一村一品”进程。放大杨俞村千亩甘薯种植基地效应,引导村集体、村干部创办领办农业项目,计划新增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20个,带动村集体、村干部、村民共同增收。

致力做优现代服务业。树牢集镇经营理念,促进服务业与城镇功能、园区建设融合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集镇管理水平,提升集镇对外形象,加快进入锦尚名苑二期开发建设,打造小型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实施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占比。

坚持激发发展动能,实现转型升级“持续化”

坚持项目拉动。始终把项目作为牵引经济转型发展提速的“火车头”,紧抓不放、坚持不懈,全力服务保障丽木塑生产线和鸿宝消防设备等项目实施,力争实现中智自动化、丰东炉业运作上市。牢固树立招商引资“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奖励和引智引技机制,主动借力社会各方资源,大力开展全员招商活动,从主要负责人开始带头招商、带领招商。切实加强项目跟踪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土地等瓶颈制约,为项目落地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强化载体带动。热处理装备产业园围绕规划快优化、项目快集聚、框架快拉开,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配套,不断提升园区对外形象和承载功能。工业集中区围绕“专业、特色”发展要求,强化“错位、集约”发展导向,进一步抓好企业“腾笼换鸟”和产业嫁接,不断提高园区运行质态和亩均效益。围绕土地要素保障,启动第二批土地收储整理工作,拓展规划空间、缓解供需矛盾;推进魏家村3、5组搬迁安置工作,全力保障重点企业发展。

突出创新驱动。强化创新引领,鼓励企业实施技改,力争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引导企业加大科创投入,力争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3家。强化科创服务,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推动规模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强化环境打造,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保障落实好科创人才的各项补助政策,全年争取引进高层次人才5名以上。

坚持优化发展环境,实现镇村统筹“一体化”

高品质打造宜居小镇。聚力提升集镇品质,新建集镇农贸市场,增强集镇集聚带动能力。逐步完善集镇功能。持续巩固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新风行动,着力整治集镇广告店招、出室经营、流动摊点、乱停乱放现象,提升集镇管理水平,焕发集镇清爽形象。

高标准完善功能设施。加强交通路网优化提升,配合启动中部干线建设,实施缪野路、张河线、张梅线等道路提档升级,完成健康街亮化配套,完善相应标识标牌,确保安全畅通。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巩固提升农田水利,切实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高要求改善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巩固中央环保督察和省、市、区“263”专项行动问题整改成效,坚决向环境污染宣战。大力开展“五面清洁”工作,推进“清洁乡村”建设,实现垃圾分类处置,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三沿六区”散坟整治工作。深化“河长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严控水体污染。严守生态红线,对新增违章建筑和违法用地“零容忍”。

坚持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事业“普惠化”

脱贫攻坚增民利。夯实脱贫脱帽基础。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增效、农村危房“清零”等行动,全面整改存在问题;将缺乏劳动能力、无固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纳入低保或五保范围;开辟村级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人员就近就业问题。巩固已有脱贫成果。抓住通南经济发展区政策机遇,强化产业、就业、创业扶贫举措,持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做好项目扶贫文章,稳固已脱贫村的收入现状,放大“村集体+村干部+增收项目”试点效益,构建维护长效增收途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大未脱贫村的帮扶力度,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激发村级自主脱贫活力。鼓励贫困户退出宅基地,实行集中居住,按土地收储整理标准予以补助。力争完成全面完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双脱”工作。

切实保障惠民实。持续推进教育强镇工程,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加强校园安保和校车安全运行监督。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着力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深入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优抚政策,实现低保五保应保尽保。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体系,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共享小康建设成果。

强化治理保民安。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持续发挥镇、区便民服务中心作用。持续推进网格化治理体系,完善构建“5+X”调解机制,扩宽利益诉求渠道,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结合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运用好村规民约、道德公约和好人现象,积极正面引导社会舆论,让正气引领风尚。

坚持践行服务宗旨,实现依法行政“仪式化”

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按照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的原则,切实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执行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着力深化和扩大政务信息公开,广泛收集民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坚持高效施政。推进权力“瘦身”,服务“健身”,提升行政效能质量。完善绩效考核、创新激励、责任追究机制,激发广大干部担当负责、干事创业的激情。

坚持廉洁从政。加强廉政勤政建设,持之以恒守规矩,驰而不息改作风。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的监察和审计。重点推进“3511”阳光系统工程常态化,落实重大项目跟踪审计和民生保障支出、农村经济组织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