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12月19日
            
        
        “网”聚更多善动力
——我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纪实
本文字数:1352
本报记者 张明 通讯员 许文明 俞勇 钱宏梅
12月初,一名劳动者到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反映张甸镇某单位拖欠其3个月工资。工作人员按照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要求,立即通过劳动保障监察系统录入相关信息,并推送至张甸镇劳动监察中队。张甸镇劳动监察中队接到信息后立即派员到企业了解情况。经过沟通,欠薪企业随即通过微信将工资转账给了职工。
从职工投诉到拿到工资,前后花了不到1个小时。当职工看到工资很快就转到了自己的微信账上时,激动地对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工作人员说:“今天我来投诉,开始对能不能拿到工资一点儿信心也没有。没想到你们办事效率这么高,真的非常非常感谢你们!”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健全“两网化”管理工作长效机制,构建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劳动保障监察监管新模式,努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全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两网化’即以网格化和网络化为管理手段,对辖区内劳动保障执法对象做到动态掌握、全面监管。”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大队长常晓武告诉记者,我区通过“两网化”建设,实现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机构实体是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的基础。我区按照人员、经费、场地、硬件、制度、台账“六到位”的原则,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实体化建设,在全区16个镇(街道)设立了劳动保障监察中队(一级网格),在各个村(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监察二级网格。目前全区一、二级网格基础建设已全面达标。我区同时结合打造“劳动保障监察半小时维权服务圈”,推行快速介入、快速稳控、快速疏导、快速处理为主的快速维权机制,一旦发生劳资纠纷,30分钟内到达现场快速维权,提高“两网化”运行效率。
功能建设是“两网化”运行的核心。我区突出宣传引导、防范预警、矛盾化解、指导服务、信息采集、执法维权、日常巡查、书面审查等功能,充分发挥一、二级网格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统计员、服务员的作用;认真开展信息采集、举报投诉传递、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指导服务、配合执法、应急处置等网格业务,并紧盯劳动关系运行监管动态化、网格平台运行高效化、指导服务机制常态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规范化、基层业务运行一体化的目标,建立健全业务运行机制,规范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切实提升网格工作质量和效能。2015年以来,我区采集用人单位信息8000多条,接待咨询4500多次,化解矛盾纠纷1500多起,指导服务用人单位130多次。
“近年来,我区突出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触角延伸到基层、延伸到企业和劳动者,提升了‘两网化’运行效能。”常晓武介绍道,我区二级网格工作人员每年至少进企入户两次,全面采集辖区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信息,实现劳动用工和人员信息的全覆盖;同时实行动态监管全时段,借助信息网络,建立分级管理、信息共享、隐患排查、预警提示的动态监控机制,围绕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等工作,组织网格工作人员对劳动用工、社会保险等方面变动趋势和突出问题实时监测。我区对良好企业每半年监测1次,对一般企业每季度监测1次,对较差企业每月监测1次,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深入基层、联系基层、服务基层的工作机制,巩固“监察工作在一线、政策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创新在一线、成效检验在一线”的工作成果,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