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12月17日

东姜黄河水 “润”育一方人

本文字数:1100

◆胡荣华

 

客居姜堰二十年,梦境却不见城市的喧嚣和繁华,那条儿时的东姜黄河总也挥之不去,悄悄潜入我的夜晚,芦苇飘荡、垂柳轻拂,小鱼啄脚丫、白虾戏水草。

数百年来,东姜黄河就这样浇灌着两岸的千亩良田,哺育着我的家乡蒋垛。长大后,我慢慢得知,这条给我带来无数馈赠的东姜黄河属于长江水系,清朝时还是一条曲曲折折的自然河流,旧称老龙河、白眉河,宽不过两条小船。相传古时候一条老龙途经这里,饥渴难耐,于是降下云头,哪曾想当时青黄不接,姜黄河早就断流,什么吃的喝的都没找到,老龙再也没有力气上天,正在奄奄一息的时候,一位当地的白眉大爷端来孙儿的奶水给老龙喝下,并服侍数日,直到老龙康复。从此每逢干旱年份,老龙就会来这里降下甘霖,护佑这一方水土。人们为感激老龙而把此河叫做“老龙河”,也有人称赞白眉大爷的善举,又把这条河称为“白眉河”。

传说归传说,只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历史还是人创造的。由于淤积严重,曲折滞阻,东姜黄河引水甚微,排水不畅,家乡也因此易旱又易涝。光绪年间,蒋垛的先人孟锦光造福乡里,号召民众治水,由他带头出资浚挖河道,兴修水利设施,这才有了今天的东姜黄河。解放后,经过历届政府的疏浚治理,东姜黄河出老通扬运河南行,交周山河、生产河、南干河,全长62公里,我区境内21.1公里,流经白米、大伦、蒋垛,成为上河高沙土地区灌、排、航的重要干河。

东姜黄河诞生演变的历史就是一部水利史、水运史,农耕文明对水的需求奠定了她的地位——蒋垛四万民众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当历史的步伐踏进21世纪,东姜黄河获得了新生。作为融汇善水、恭迎来风的“三水”之城姜堰,流淌在这座城市血脉里的水文化今天终于喷薄而出。2003年,姜堰提出“建设百年一遇标准工程,挖掘名镇文化积淀,构筑亲水走廊,再造古邑人文环境”的构想,一系列的水生态、水景观工程在美化环境、造福民生的时代潮流中铺陈开来。

村庄环境整治、危桥改造、修筑闸坝、疏浚河塘、推行“河长制”,大力提倡建设生态河道、生态灌区、生态示范镇,依托蒋垛的苏维埃“红色文化”,建树“水文化”,把保护水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深深扎根于民众的日常行为之中,垃圾围村,沟塘脏臭彻底改观。东姜黄河水利工程建设在为蒋垛人民带来福祉的同时,对生态系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改变了地形地貌,而且促进和保障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保护生态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东姜黄河静静地流淌了数百年,要说变化最大的当数近十年,不仅告别旱涝,实现了水随人愿,而且成为蒋垛人的“绿色走廊”。如今,东姜黄河展现出妖娆的身姿,她水清、河畅、岸绿、景美,这里的人民富裕安康,堪称“人水和谐”的典范。

 

作者工作单位:姜堰区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