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12月17日
因水而生的小城
本文字数:1490
◆丁明武
应该是缘分吧,四年后又来到姜堰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说她因水而生,不是没有道理,倘若你有闲暇,骑上一辆单车在小城绕一圈就明白了。你会发现,不多一会就会遇到一座桥,桥下便是那些大大小小穿城而过的河。姜堰水网纵横,通扬运河、周山河、中干河等主要河流构成“四横十竖”的水系。都说小城故事多,那么姜堰城的故事肯定离不开水。
姜堰地处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她东近黄海,南接长江,西临京杭大运河,北枕淮河,因为三大水系流经此地,故前人称此地为“三水”;又因三水汇聚,冲击形成塘水,水中的旋涡和人的手指罗纹相似,所以又形象地称此地为“罗塘”。但为何小城以姜堰命名呢?这就得追溯到北宋年间。相传当时洪水泛滥,盐商姜仁慧、姜谔父子仗义疏财,以工代赈,带领民众筑堰抗洪,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百姓为了感激他们的善行,将此堤坝命名姜堰,后人亦感叹姜氏情义,所以古镇由此名为姜堰,就是现在的姜堰城。可见你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就会把你捧在手中。
虽然姜堰河流众多,但它们并不是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姜堰的河流“一河一景一文化”,有的宛如大家闺秀,有的好似小家碧玉……“春红夏绿秋黄冬白,四季美景不断”,用这句话描绘姜堰大大小小的河流是再合适不过了。
早春,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河边的草地、垂柳变得嫩绿,伴着清晨河面的水汽,竟有一番“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河边小道散步嬉戏,孩童稚嫩的笑声不断,让人听了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纯真的童年,静静流淌的河水在哺育小城居民的同时,也见证着河边草木以及孩子的成长。
盛夏,波光粼粼的河面倒映着河边的垂杨柳,河水变得碧绿,小城宛如系上了翡翠腰带。由于夏天炎热,白天的河倒也多了一份静谧,连蝉都热得叫不动了,但是到了晚上,皓月当空,繁星点点,小城的居民便三三两两到家附近的河边散步、乘凉。每天晚上在不同的河边你总能看到一群老者,到政府为群众修建的凉亭里,在棋盘上博弈、厮杀,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哪怕你偶尔看到为了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那也无伤大雅,老顽童的乐趣所在而已。姜堰的河丰富了小城居民的生活,也是从小在这长大的人的情感寄托。
金秋,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河流、小城、居民,三者构成无比和谐的景象。河边树上的银杏叶借着秋风随意飘落河中,岸边火红的枫叶配上天边的晚霞,小路信步的居民,好一幅水美人美的画卷。
隆冬,小城银装素裹,较小的河面早已在人们熟睡的时候偷偷穿上厚厚的冰衣,宽阔点的河面雾气蒸腾,站在亭台水榭望去,如诗如画,令人陶醉,若是李太白在此,定会吟出一首千古名诗吧!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跑到河边广场堆雪人,大人们跟在后面相视一笑,想想自己小时候不也是这样吗!姜堰的河承载了小城居民太多的成长和欢声笑语,人们明白,冬藏于深,等来年,春暖花开,定是繁花似锦。
这一切离不开小城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在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姜堰人并没有忽视水生态的建设以及水文化的传承,政府号召“建设百年一遇标准工程,挖掘罗塘古镇文化积淀,构架城区亲水走廊,再造古邑人文环境”,水利部门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也一直在不懈努力。如今的姜堰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秀丽的江南水乡,每年溱湖的会船节可谓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上善若水,至善至柔,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朴实的姜堰人就像这些陪伴他们的河流一样,用心经营着这座小城。
四年前我与姜堰擦肩而过,四年后我在这生活,感慨生命中所有的相逢都是一场恩泽。有人说,可能会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那我会说,你可能会因为一条河而爱上姜堰这座城。
作者工作单位:区城市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