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12月17日
《溱潼风情记忆》序
本文字数:1467
◆曹学林
从荆楚之地旅行归来的第二天,我即收到溱潼镇老年活动站站长赵友才先生送来的《溱潼风情记忆》书稿。收拢起一颗放飞了十几天的心,晚上静坐书斋,细细阅读,立即就被吸引住了。那浓郁的古镇风情如一泓碧水漫溢于字里行间,勾起我对故里、家园和往昔岁月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觉得,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
其特别之一,是它的作者。这本书不是一人所撰,而是凝聚着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它的编辑组由赵友才、齐荣书、汪根林、胡亚亭、黄玉明、朱根庆、陈永泰、徐溱林、张荣、王清、周炳华等十一名成员组成,都是地方耆老和“文化名人”。他们在溱潼这方水土生活了一辈子。不少人的名字我在《古镇溱潼风情录》一书中就已见过,也早读过他们撰写的关于溱潼的诗文。而赵友才先生,则更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供职文化馆时,就参加过我们召开的文艺创作会,写过多篇小戏、小品、曲艺作品,并且在文化馆编印的文艺材料上刊登;此后又曾读到他编写的《溱潼乡土小吃》《溱潼庙会的传说》,其与胡亚亭合著的《溱潼八说》不仅被列入校本教材,而且获得了第二届姜堰文艺奖。这样一群文化老人,他们坚守自己的家园,守望古镇的文脉,即使在古稀、耄耋之年,仍然为家乡文化的传承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守护着古镇的文化之根,并以此为乐,把晚年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实在令人钦佩!
其特别之二,是它的形式。这本书很有创意,与之前出版的关于溱潼的诸多图书不同,呈现出别样的特色。全书105篇,每篇一诗一文一图,而图也不拘一格,或为绘画,或为摄影,诗文画影,相得益彰。其诗,借鉴古之竹枝词,状摹世态民情,书写风物奇景,一事一歌,一物一咏,不为格律所囿,只求鲜活、生动。既钩沉历史,又对焦当今,举凡古镇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传统文艺、水乡美食、古老行当、童叟游戏、社会新风等,无不涵纳其中。或可说,这就是一本当代的“溱潼竹枝词”。正如编者所言:“这本书有别于系统介绍家乡溱潼的读物,又有别于一些介绍人文地理的读物”。这是一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可作为知识阅读、又可作为诗词品鉴的关于溱潼风情的诗性读本,确实可见编者的匠心。
由此,我想到,溱潼能有今天的发展,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名镇,除了地方政府有所作为、值得称道外,还应该给这些默默坚守于古街老巷之中,为脚下这方水土不停咏唱的老人记上一功。是他们,不辞辛苦,不要报酬,深入挖掘,仔细搜集,反复筛选,记录下了古镇的前世今生,记录下了许多差不多就要湮灭的历史。不是因为他们的执著,不是因为他们的抢救,有些宝贵的遗产可能早就消失,更不可能在今天的旅游开发中,在今天的文化保护传承中,放出光彩。他们为古镇留住了曾经的传奇故事,留住了过往的风情万种,留下了令后代难忘的记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因而,我从内心深处向他们致敬。
由此,我又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传统文化保护时,曾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那么,怎样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不被丢掉呢?那就是要下力气抓好保护、传承。可见,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区域,守护文化的根脉,保护和传承是多么重要!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本《溱潼风情记忆》,可以说书虽然小,虽然薄,然而分量却重,意义却大。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大工程中的一朵浪花呢!这朵浪花,对于溱潼,是有意义的,对于姜堰是有意义的,对于我区乃至泰州旅游业发展和地方文化的繁荣,是有意义的。而从这个角度说,该书又确实是一本特别的书,有价值的书!
这是我读了《溱潼风情记忆》产生的感想。相信读到这本书的人,也会心生敬意。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