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11月30日

移风老有所为 易俗民有所惠

娄庄:让美丽乡村更有“面子”

本报记者 顾盛杉 通讯员 李靖

本文字数:1394

“我们旅游结婚,既有纪念意义,又能休闲放松一下,让父母也少操了不少心……”日前,娄庄镇娄庄村小杨忙着向亲戚朋友表示歉意地说,“结婚喜宴不办了,但喜糖肯定少不了!”为了自己的婚礼,父亲老杨犯愁了几个月,从彩礼到酒席、从婚庆到客人都得照应周全。当小杨看到村里宣传的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后,萌生了节俭办事旅游结婚的想法并获得了亲人的支持。“移风易俗是个新风尚,我们年轻人更应该追求新风尚、引领新风尚。”小杨正计划着将节约下来的10多万元用于自己创业的启动资金。

“推动移风易俗促文明养成是全市‘新风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娄庄镇党委副书记潘春桃语重心长,“我镇深入开展乡村移风易俗整治工作,就是要积极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转变观念,带动乡风民风转变,逐步形成‘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社会新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娄庄镇党委向全镇2000多名党员发出了“除陋习、树新风”的号召,与全镇党员干部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移风易俗,树立厉行节约、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营造文明节俭的良好社会氛围。

洪林村老党员邓学诗因为79岁生日的事情与子女闹起了矛盾。子女认为父亲辛劳了一辈子,应该大操大办热闹一番。邓学诗坚持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应该响应移风易俗的号召,带头抵制盲从攀比,做到不跟风宴请、不乱摆宴席、不随意请客。老伴和子女的态度都比较坚决,邓学诗只好向村党支部寻求支援。得知这一情况后,洪林村红白理事会成员主动上门当起了邓老的“后援团”。他们带去了提倡文明节俭、制止大操大办的倡议书,向邓学诗家属宣传移风易俗的内涵、意义,受到了预期效果。一家人自办一桌菜,没有燃放烟花爆竹,邓学诗的做法成了全村人的共识。该村党支部主要负责人介绍说:“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了婚事简办、丧事新办,让移风易俗成为了农村里的新风尚。”

娄庄镇以文明城市创建和“新风行动”推进为契机,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移风易俗活动,努力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欢乐喜庆中倡导文明新风。据娄庄镇党委宣传委员杨慧介绍,该镇在民间厨师培训班上,将“倡导文明办宴,反对铺张浪费”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民间厨师在做好备案登记的基础上提供与户主签订的“降低家宴标准、提高服务质量”的承诺书,鼓励自办宴席者“量人下单”,减少铺张浪费。虽然说民间厨师的收入降低了,但由这个群体带来的改变让很多村民真切感受到移风易俗的实惠。原来办一场白事用餐支出都在3万元左右,经过红白理事会和民间厨师这一系列的措施,现在支出2万元不到,既不丢面子又能守好钱袋子。

娄庄作为工业经济强镇,民营企业众多,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民营企业家操办红白喜事讲排场、比阔气,宴席上高档烟酒、顶级食材,宴开几十桌的屡见不鲜。部分老百姓被迫跟风,虽然对此深恶痛绝,却又迫于人情面子,不得不随波逐流。“抵制互相攀比、大操大办,我们企业家必须带头。”娄庄镇商会会长刘云喜向商会会员们发出倡议,希望企业家们都来参与破陈规除陋习,号召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人士将节约下来的资金回馈社会。在他带动下,娄庄商会会员企业及其他非公企业纷纷捐款捐物,用于看望留守儿童、慰问特困老党员、关爱帮扶敬老院老人。大家都觉得,与其铺张浪费,还不如把钱省下来、集中起来帮助贫困家庭、困难学生,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