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11月28日
“合作医疗站”的变迁史
本文字数:855
作者介绍:
王桂春,1981年出生,区卫计委社卫科副科长。

我是一个80后,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小时候每当生病时,大人带我到村小边上的合作医疗站,找赤脚医生开上几片药或打上一针,很神奇的是药到病除。穿着白衣的医生、坐满人的小屋是我对合作医疗站的印象。
2004年参加工作后,我参与了对全区曾经的合作医疗站现在的村卫生室走访调查。大部分村卫生室由老教室、村医私人房屋改建,破旧不堪,不少村卫生室甚至是危房;设施设备只有“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乡村医生没有任何保障,主要通过诊疗服务赚取药品差价维持生活,病人就诊是“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盐糖水输液。村卫生室“看病贵、环境差”呼声强烈,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改变村卫生室现状成了农村居民和各级政府的迫切需求。
而今,新医改政策的惠及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投资,我区村卫生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房屋,蓝顶、白墙、绿线条的醒目外观,八室分开的布局设计,达标提升工程项目让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靓丽风景线;统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诊桌椅、观察床、输液椅、氧气瓶、血糖仪等25种近40件设施设备,有力地提升了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乡村医生收入主要为基药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和一般诊疗费补助等政府财政发放,改变了“以药养医”的状况;为乡村医生落实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责任险等保障措施,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村卫生室实行了零差价的基本药物制度和居民医保即时结报制度,缓解看病贵成效明显;14大类55项免费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行,改变了村卫生室的服务模式,将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落到了实处。
从合作医疗站到村卫生室,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从“一根针、一把草”到信息化医防服务,不仅仅是名称和服务形式改变,是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是对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改变的政策调整,更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让农村居民享有更加便捷、优质、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