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11月28日

白驹过隙 泰州二院绽新姿

本文字数:1166

作者介绍:

潘爱兰,1969年出生,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管会副主任。

 

 

不知不觉中,我已然迈入了人生的第五十个门槛。时光在悄然间,让我有幸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身边一幅幅画面的巨大变迁……

1988年,我怀着青春的梦想走进了我人生中新的家园——泰县人民医院(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先后更名为姜堰市人民医院、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我参加工作的那年是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我的老同事们总会看着不断发展的医院对年轻的我们感慨,说医院从最初的由民居老屋改作医疗用房慢慢发展到如今的模样,其间既有一代代前辈们付出了青春智慧和汗水,更是我们这代人迎来了好时代,使医院得到了改革发展。

从前辈们口中得知,我们的医院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便诞生了。我记忆中的医院大门面对着泰县当时知名、如今已不再存在的白求恩桥。据前辈们讲,白求恩桥是医院在七十年代初,因为交通不畅,医疗资源幅射受阻的窘境之下,自筹5万元所建。但由于资金和设计上的先天不足,虽然人流可通,近40度的陡坡却让车辆通过困难,雨雪天很难保证行人安全。

当我迈进医院大门时,记忆中的便是据说在1972年由当时全院职工参与敲碎砖、打地基等劳动一起建成的第一代二层门诊医技楼及院区东北侧几间平房组成的急诊室。进入院区后,有几排平房宿舍区、制剂室、医院食堂、两层的内科楼及1986年兴建投入使用的四层外科楼,而我当时就分配在外科三病区工作,一个集普外科、泌尿外科、脑外科、烧伤科于一体的综合病区。至今记忆犹新的一幅画面是时任的党总支书记张民兴发给我们每位新员工一张名信片,上书八个字“艰苦奋斗,共度难关”。

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医院在这改革春风中,在一代代医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中,让改革的红利在姜堰这片土地上绽放成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卷——1993年,医院第二代六层门诊楼竣工落成;1996年,当时装备在姜堰首屈一指的老干部病房楼成功运营;2002年,十六层的新外科大楼拔地而起;2006年,新门急诊大楼一期展露新颜;2009年,建成的二期门诊医技楼设施一流;2013年,21层内科病房楼傲然挺立;2016年,12层科研教学楼落成启用;2018年,开发区分院大楼即将封顶。与之并行的还有不断推陈出新、精益求精的学科建设及专科发展,不断升级换代的高精尖医疗设备,不断成长优化的精英人才服务队伍,不断丰富人本内涵的医院文化建设及不断增长的门急诊、住院服务量,同时还有政府在医院周边投入的宽敞便捷的振兴路、振兴大桥及相关服务设施,让医院迅速迈进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姜堰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弹指一挥间,我们的青春韶华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凝成了今生难以湮灭的珍贵记忆——泰州二院已由小变大发展成为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及泰州市医教研中心之一,医院所设职能、临床、医技等科室50多个,职工已达1500多人。如今,青春的誓言依然响彻耳旁,诊疗室里,无影灯下,病房床旁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