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10月26日
磨子墩,我不认识你了
本文字数:740
骆宏才
1953年出生,沈高镇退休干部
我的老家在沈高镇华杨村六组,老名字叫磨子墩。因为华扬村六组原地形呈圆形,四周环水,故取名磨子墩。国庆长假期间,我回了一趟老家,却在几十米的地方迷了路,找不到家了。是我走错路了吗?不是。主要是磨子墩的变化太大了,真是面貌全新。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磨子墩的孩子,去官庄小学读书,必须渡船才能到磨子墩的对岸。七十年代初,在回乡知青的倡议下,生产队长领着我们用泥土筑了一座土坝,从此,磨子墩人外出不要再渡船了。?
1976年9月,我走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从当支书的第一天起,我就暗下决心要改变面貌,特别想造几条路,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印象最深的是,我当支书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农村、吹醒了农民,通过农村体制改革,土地实行承包到户后,农民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支部带领一班人,用好国家政策,大办工副业,拼命为村民办实事赚钱,在华扬的土地上,办了两个砖瓦厂,为群众翻建新房服务;塑料厂、五金厂、粮食加工厂先后建成,建立了两个水上运输队……
改革办企业给村集体经济带来实惠,村部办公室有了新房,破旧木桥改建成水泥桥,村组间的道路拓宽了。改革开放以来,磨子墩有了村民居住规划,通村有了主干道。磨子墩人也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一个村民小组23户,家家建了新房,别墅就有18套;电话、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太阳能家家有;8户人家有了小轿车。新S229将磨子墩一分为二,802公交站台就设在磨子墩,两侧农田通过做路取土,形成了5个精养鱼塘,磨子墩成了休闲垂钓的好地方。磨子墩的变化,让一个老磨子墩的游子找不到祖上的家了。
磨子墩四十年的巨变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归功于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也归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奋发努力与幸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