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10月26日

看改革开放巨变 铸生态名镇辉煌

农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沈高镇党委书记 缪杰明

本文字数:1709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沈高砥砺前行的四十年,是沈高发生巨变的四十年,是沈高铸就辉煌的四十年。四十年来,沈高人不忘初心、顽强拼搏、务实奋进,书写了中华民族崛起世界之林的沈高篇章,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沈高故事必将永远镌刻在姜堰大地上。

这四十年,沈高镇坚持把生态作为生命线,努力建设美丽宜居的家园。沈高有着光荣的生态建设传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横村就凭借肩挑背扛,将“十年九涝”的老沤田变成了丰产方,成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河横人再接再厉,积极探索生态循环经济并取得成功,1990年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态环境“全球500佳”殊荣。近年来,沈高镇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继续加快生态建设,推行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开展燃煤锅炉集中整治,组织“263”专项行动、环保治理、畜禽粪便治理等活动,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拒绝重大污染项目入驻,推动全镇生态环境不断好转,获评国家级生态镇、中国绿色名镇、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让每一个到沈高的人都由衷感叹这里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整洁舒适,是姜堰美丽的后花园。

这四十年,沈高镇坚持把产业作为发动机,努力培育繁荣昌盛的经济。四十年前,沈高还是贫穷落后小乡村,那时合并前的老官庄、老沈高只有少数的几个小工厂、小作坊,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忙碌一年,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很多人为了生计而远走他方。改革开放后,官庄、沈高两镇大办工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新世纪以来,沈高镇一是全力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姜堰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二是加快发展工业经济,推动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三是积极发展服务业,成为全区服务业重要增长极,并建立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万众创新创业园、河横生态园、沈高夏朱果蔬基地等园区,形成一二三产齐头并进,产业经济生机勃勃的局面,2014年还与省级姜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行“区镇合一”管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现在,沈高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已达亿元规模;拥有工业企业400多家,其中列统企业36家、区重点和成长型企业4家;年服务业税收超过5000万元。

这四十年,沈高镇坚持把民生作为落脚点,努力创造和谐幸福的生活。改革开放初期,从沈高镇到县城只有一条不过一米多宽的小路,一个村子都难得见到一台电视机,群众的住房都是土坯墙,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自行车,“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是大家都念叨却又无法企及的生活,电影里的城市就是沈高百姓梦想的天堂。现如今,沈高境内,宁启铁路、229省道、溱湖大道、姜沈路、娄沈路、站前路、姜官路等县级以上道路四通八达,宁启铁路姜堰站坐落于该镇单塘村;南部村庄已融入姜堰城区,沈高集镇面貌焕然一新,村庄里楼房、别墅层层叠叠,天然气管网已接通,农民大舞台、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农民公园建到了农民家门口;低保五保应保尽保,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建成“九年一贯制”沈高学校,利用沈高医院基础正在洽谈建立医养一体项目。现在的沈高人早已实现当年的梦想,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000元,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阔步前进。

这四十年,沈高镇坚持把党建作为助推器,努力形成高效廉洁的作风。沈高党员干部一直是群众的主心骨和风向标,“干部带头,群众加油”是党员干部的行动准则。在“双带一促”中,河横、双星、沈高等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动建立了河横千亩葡萄园、双星大棚蔬菜基地、沈高果蔬基地,涌现出孙飞、丁谦军等一批党员干部创业典型;在服务群众中,通过开展“奔牛之星”评选、制订执行《推进重点工作和服务重大项目“马上就办”效能问责暂行规定》、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服务等,促进镇村干部主动服务、热情服务、优质服务;在为民解困中,大力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活动,建立老党员老干部“元老会”,创建远教科技大篷车,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廉政建设中,建成廉政公园,引入第三方审计,加大监督执纪力度,从而不断拉近党群干群关系。

回首四十年,我们无比自豪,因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沈高乘风破浪,铸就辉煌,更赢得了“生态名镇”的美誉,今年还被列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镇。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沈高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成为姜堰一颗耀眼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