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10月26日
返乡创业 甘当“牛王”
——记禾牧养殖家庭农场主张鹏程
本文字数:1306
本报记者 潘俊
潘俊 摄
人物档案
姓名:张鹏程
出生年月:1988年9月
职务:禾牧养殖家庭农场主
创业时间:2012年1月
10月18日,位于娄庄镇兴胜村的禾牧养殖家庭农场主张鹏程迎来南京的“牛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买小张家的肉牛了,今天就是来把牛运走的。他家的肉牛品质好,我这一次买了45头。”“牛贩子”一边说着一边把牛往车上赶。
今年,张鹏程而立之年。7年前,他大学毕业,放弃了舒适的工作,选择返乡创业,发展养殖业,创办种养结合的新型养殖场。
“风筝飞得再高再远,线总是在家乡系着,在外工作时,每次回家看到父母头发越来越白,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回家创业可以跟父母在一起,还能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张鹏程说,辞掉工作回乡,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回乡后,他思考如何在父亲创办的家业的基础上将牛场的规模扩得更大。
创业之初,对于一个毫无养殖技术和经验的外行人来说,张鹏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会技术就买书看、上网查、请人教,大部分时间都蹲在牛圈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来,我带你去看看我的牛场,这几年来我可是费了很多心思啊。”他热情地招呼记者。他2012年开始接触养牛,至今已有6年时间。经过不断努力与学习,凭着一股子韧劲,他的养殖技术大有长进。他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变成了一个养牛能手。
走进禾牧养殖家庭农场,只见12亩多田的标准养殖牛圈里,300多头肉牛秩序井然地吃着草料。张鹏程的母亲正仔细观察每头牛的状态,清理牛栏,忙碌不已。
在创业的路上总是会遇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张鹏程也不例外。规模化养牛,牛粪的处理是个老大难问题。牛粪越积越多,臭气冲天,对周边住户影响很大。牛粪处理不好会影响环境、影响牛场的形象,时间长了还势必影响自己的整个生意。张鹏程在网上看到人家的牛场建了沼气池处理粪便,效果不错。于是他也动起了心思:建沼气池。
张鹏程建了几百立方米的沼气池,并在牛场周边流转了几十亩地,尝试“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实行牛粪便的干稀分流,对所有干粪便发酵处理后,用于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的施肥。这些作物作为肉牛的饲料。这种循环的种养模式不仅能够节约养殖成本,还能够确保牛肉的品质和生态环保。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大大降低,1年能节省6万多元。
他积累了技术,也有了扩大养殖规模的底气。2012年220头,2015年340头,最高时养了430多头……肉牛养殖风险高,因为生长周期长、固定成本高。前几年走私牛肉非常猖獗,价格低,对市场有着不小的冲击。最近两年,随着国家对走私牛肉的查处力度加大,市场上牛肉价格开始回升。张鹏程认为这是发展的好时机,便在现有承包地的基础上增加了几间牛舍,存栏量增加到400多头。“如今发展平稳,我就想维持现有规模,坚持生态养殖方式,打造品牌,以质取胜。”张鹏程说。
说到目前的困难,张鹏程认为,一个是贷款不容易,另一个是人手不够。“做什么工作都不轻松,困难还得自己多想办法克服。”他说,创业以来,他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许多鼓励和支持,村里、镇上和农业部门帮了不少忙,为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他很感激。
与很多同龄人相比,张鹏程显得很“土气”。“以前在南京也挺讲究的,现在没法讲究了,衣服不敢穿好的,牛圈有事随时得上,身上老是有牛粪味儿。”张鹏程笑笑道,土是土点儿,但挺充实,对前景也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