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10月09日

趁势新风行动 助推乡村振兴

王 玮

本文字数:1555

大伦,地处通南地区腹地,如何策应市委“大走访大落实新风行动”决策,立足本地实际,发挥主观动能,趁势而为,助推振兴?我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在执行中体现态度。“新风行动”开展以来,我们及时组织140多名镇机关工作人员进村入组、登门到户,走访村民6000多户,开展了全覆盖、拉网式走访排查,全面摸清了本镇16个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提升的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及群众诉求等,梳理弄清问题短板,拟定了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和年度提升计划,列出了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夯实了基础。

第二句话:在走访中问计于民。通过走访,尤其是区委李书记在兴驰村驻点调研时,我们能听到的是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提升这两大任务得民心、接地气;我们能看到的是绝大多数村干部和群众精神饱满、容光焕发;我们能感受到的是老百姓淳朴善良、安居乐业。

通过走访,我们进一步认清自身现状。大伦镇域经济基础薄弱由来已久,村级集体收入“空壳的”“穷帽的”众多,16个村中有15个贫困村,面对三年实现“双脱一增”尤其是35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目标,实在是“压力山大”。

通过走访,我们也搜集到不少问题,厘清了根源所在。穷有穷根,病有病因,我们的村干部观念陈旧、思维老套,对强村富民认识不够、信心不足,或坐井观天、小富即安;我们的现有资源贫乏,村组的水面、土地本来就不多,可开发利用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的存量资产稀缺,经过多年来的改制盘活,大集体时代留下来的姓公的校舍、厂房等所剩无几;我们的发展资金短缺,一些村账面上显现的存款多为上级帮扶资金,对于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提升所需必备投入来说,只能是画饼充饥。

第三句话:在思考中探索路径。在推进新风行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到“手长衣袖短”的苦楚和“有钱好办事”的气魄。村级集体收入是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提升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我们当前农村工作重中之重。因此,我认为,通南地区镇村一方面要抢抓机遇、趁势而动,另一方面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为促进通南地区乡镇赶超跨越、均衡发展,区委区政府英明决策,搭建了通南经济发展区这样的优势平台,出台了一系列利好的激励政策,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最大限度倾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怨天尤人、等待观望、裹足不前呢?

如果能有优质项目扶持,那一定是我们的期盼。项目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命门”,是村级集体增收的“源泉”,是化解脱贫摘帽难题的“良方”。我们更急切期盼的是,能从区级层面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科学设置功能定位,及时修正市场导向,帮助招引、调配、扶持适合区域产业关联项目,尽可能促进镇际融合发展、错位发展、有序发展。

对我们通南乡镇而言,项目好比“生蛋鸡”,资金则是“及时雨”。无论是人居环境整治,还是乡风文明提升,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当下,通南镇村“双脱一增”爬沟过坎时,上级党委政府的专项资金注入,无疑是“雪中送炭”。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带头人,往往能抓出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好村子。在前期已对部分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充实的基础上,我们还将继续加大选配力度,打造“能人型”村干部队伍。

要坚持三项原则,即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党建+N”模式,充分考虑各村现有基础,帮助谋发展思路、上产业项目、选增收路子;坚持统筹发展,把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提升与“双脱一增”统筹推进;坚持建管并重,村级增收做到既开源也节流。

要拓展六条路径,一是产业带动增收,二是政策扶持增收,三是资源开发增收,四是资产盘活增收,五是有偿服务增收,六是民俗旅游增收。具有历史人文资源、农特产品优势的村,可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村落,开发农家乐、采摘园、生态旅游等项目,从而通过增收,真正实现村级经济振兴,保障人居环境改善,促进乡风文明提升。

(作者系大伦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