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05月22日
让每个学生享有高品质教育
——区教育系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述
本文字数:1161
本报记者 张明 特约记者 黄为
5月12日,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张浦杯”全省莲湘舞邀请赛在昆山市开幕,南苑学校代表队表演的《快乐莲湘》以总成绩第一名荣获金奖。
这是区教育系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风雨洗礼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管不能直接带来‘分数’,但它指向于核心素养,关乎着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表示。
顶层设计引领方向。为了在各校掀起综合实践活动热潮,区教育局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等文件,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立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3个维度,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基地和校外教育资源,满足学生“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的现实需要。同时指导各校对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校本化规划,明确项目实施时间,制定课程管理制度,推动课程实施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综合实践活动首要是课程,课程的开发实施首要是教师。因此,必须充分挖掘教师的课程开发潜能。”林忠玲介绍说,2016年,我区率先在全国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创新班实验,给予创新班教师区测免考、考评优先等一系列“政策红包”。
有了设计蓝图,各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有了明确目标,教师也增强了开展活动的主动性,避免了行动的盲目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校园内开辟种植基地——百蔬园,让孩子们在种植课程中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养成会观察、爱劳动的好习惯,这是娄庄中心小学开设的“田园课程创新班”;学生每周观看一部经典电影,撰写、交流观影心得,自制、自编或改写电影剧本,这是城西实验学校开设的“四维电影进课堂创新班”……
据了解,区教育局通过主题探究、研学旅行、学生领导力培养等5大项目,跨学科、动态化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桥头中心小学依托桥头镇农业特色资源红星社香菇园合作社和学校食堂,开发了香菇园教育实践课程和厨艺实践课程;蒋垛中心小学依托革命老区,开设“红色蒋垛”系列实践课程;实小城南校区打造“快乐农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承办了全国新教育实验开放周现场展示活动,“校园+农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得到了高度赞扬。
实施综合活动课程,重在行动,贵在坚持。区教育系统从2014年开始,推出了“灵动周三”“多彩周五”课程整合实验。“灵动周三”,即周三下午不上文化课,3节课集中联排,确保项目化学习有充分实践体验的时空和机会。“多彩周五”,即周五下午2节课集中联排,实行校级和班级社团“选课走班”,全区各校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开发丰富多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实践体验课程超市,最多的学校达到了70多个项目,最少的也有20多个。从2017年起,区教育局又推出了“弹性放学”优化服务,进一步拓展了课程实施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