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04月11日
把仁心奉献给每一位患者
——记区第三届“优秀医生”、姜堰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张爱萍
本文字数:830
本报记者 刁晓玉

刁晓玉 摄
身材娇小却挺直,步履匆忙却始终微笑对待每一名患者,不时地向他们解释病情,温声给予安慰……在姜堰中医院呼吸内科,记者见到了这样温暖人心的一幕,主角就是呼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爱萍。
“周爹,您稍微挪个身,我来听听您肺部的情况。”“您今天的状态很不错,要继续保持啊”……在满是加床的走廊上,张爱萍就着狭小的空间细致地为周爹查看肺部情况,与他聊聊家常,缓解周爹的心理压力。“假如我是一名患者,我会希望医护工作者在为我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也能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张爱萍说。从医15年来,她坚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为患者着想,把患者放在与自己同等的位置上,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和服务态度。张爱萍被评为区第三届“优秀医生”。
去年,市民顾先生反复发烧一个多月,在某院治疗没有起色后,转至姜堰中医院。经CT检查发现,该患者因误吸牙齿导致阻塞性肺炎。此时张爱萍刚刚上完大夜班,考虑到时间一长,牙齿周围会形成肉芽,取牙时可能会造成大出血,对患者病情很不利,她便顾不上休息,立即给患者安排气管镜取牙。经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张爱萍终于从患者的支气管中取出两颗大门牙,患者发热症状明显缓解。“多亏了张医生第一时间为我治疗,我的病情才得到好转,真是太感谢她了!”顾先生满怀感激地送上一面锦旗,向张爱萍连声道谢。
好刀亦要勤磨。在开展诊疗工作的同时,张爱萍注重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总结提升。在技术上,她娴熟应用支气管镜活检及取支气管异物,并率先在医院开展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摸索出一套对危重患者有效的抢救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她参与的课题《影响AECOPD住院因素苏中苏南地区差异及社区干预的临床研究》获得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每救治一名病患,我都会感到无比骄傲和满足,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衡量和比拟的,自己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说着说着,张爱萍又走向病房,继续在她热爱的医疗岗位上发挥自身的光和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