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04月11日
与刘胡兰齐名的高凤英烈士
本文字数:3879
★钱俊 王桂林
高凤英纪念碑(修建于姜堰区罗塘街道前堡村)
高凤英烈士墓(安葬于海安县南莫镇)
1947年3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写道:“解放区的妇女要用最大的努力,支援伟大的爱国自卫战争。我们要学习高凤英和晋绥刘胡兰的光荣范例,领导广大妇女和敌人作誓死不屈的斗争。”自此,只要一提到晋绥刘胡兰,人们就会想到苏中高凤英,有人干脆把高凤英称作“苏中刘胡兰”。
在苦水里泡大
刘胡兰和高凤英都是穷人家的孩子,都在小时候失去母亲……一句话,都是在苦水里泡大的。
刘胡兰又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出生在一个破旧的四合小院,家中种着40多亩薄碱地,养了一头老牛,数不清的苛捐杂税与劳役压得这个家庭喘不出气来。父亲刘景谦虽是种地的好手,但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加上连年的天灾和兵祸,还是难以支撑家庭。生母王变卿虚弱多病,生下其妹刘爱兰之后一病不起。刘胡兰4岁时母亲撒手人寰。
高凤英于1925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县姜埝(姜堰)的一个贫苦渔民家庭。高家和其他渔民一样,过着“不分寒夏捞鱼虾,天天锅里无米下”的苦日子。高凤英的父亲高文喜一生地无半分,屋无半间,全部财路就是一只破船几张破网,今天到东明天到西打鱼。高凤英从小随父母在渔船上生活,稍大一些就帮着拣鱼和拾草、撑船、下网和起网。全家就靠取鱼生活,一天打不到鱼就一天没得吃;打到鱼卖不掉时只能拿鱼当饭。1938年前后,“忠义救国军”进驻姜埝、泰州一带,高凤英家的生活更加糟糕,有时捉到的鱼一出水就被兵老爷拿走,母亲又因无钱治病死去,高凤英只得做童养媳。做了童养媳的高凤英生活更苦,婆婆的绰号是“辣胡椒”,对她管束很严,朝搥暮打。
追求自主的爱情与婚姻
刘胡兰牺牲于1947年1月12日,活了15岁;高凤英牺牲于1947年1月15日,活了22岁。在短暂的花季,两人都勇敢地追求自主的爱情与婚姻。
刘胡兰两次订婚、一次恋爱,还有一次冥婚。1946年初,家长按照当地的习俗,让刘胡兰与邻村青年陈德邻订亲。不过这两个当事人都主张自由恋爱,于是商定各自回家劝说父母解除婚约;同年6月又有人上门提亲,男方在太谷县当学徒不常回家,刘胡兰以不了解男方的真实情况为由拒绝了,刘胡兰打定主意追求自主的恋爱和婚姻。同年秋,解放军某团连长王根固负伤,他被送到云周西村休养,王根固得了严重的疥疮,这种病传染性强。刘胡兰怀着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病人的同情,主动承担照顾伤病员的任务,经常去为王根固做饭、敷药,接触多了,两人产生了爱情。由于战争环境险恶,加之刘胡兰年纪尚小,她与王根固并未论及婚嫁,王连长只是把一条毛毯、一支钢笔和一副眼镜送给刘胡兰家,就算是订亲的信物。归队前,他又送给刘胡兰一块小手帕,留作纪念。刘胡兰临刑前把这块手帕当做最珍贵的物件交给继母胡文秀。刘胡兰被杀害后,由大伯刘广谦操持,按当地习俗和一起牺牲的石六儿阴配。
同样有着倔强个性和反抗精神的高凤英也一直和命运抗争,她苦苦追求理想的爱情与婚姻,但事与愿违,高凤英生前的两次婚姻、一次爱情都是悲剧。高凤英7岁时母亲死了,被送到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婆婆的绰号叫“辣胡椒”,待高凤英很苛刻。后来未婚夫得痨病死了,小小年纪的高凤英从此成了“望门寡”,这就是她的第一次婚姻。高凤英成年后,经二流子的舅舅介绍认识了东桥南“钱春记土坊”做工的雇农姚长山。1941年,高凤英与姚长山结婚,姚家住在姜北区双堡乡。婚后,姚长山到泰州拉黄包车糊口,姚母靠乞讨度日,高凤英在家打草鞋,日子苦极了。后来姚长山觉得与高凤英一起生活太危险,就一个人跑到上海拉黄包车,高凤英的第二次婚姻就此告终。1946年,高凤英加入姜北区队,有个与高凤英同乡的特务长对高凤英都很关心,这让只知道关心和照顾别人的高凤英心底升腾起一股温暖,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情。对于这份在纷飞战火中产生的生死恋情,高凤英倍加珍惜,谁知后来出现了裂痕。一天深夜,高凤英正在站岗,特务长悄悄过来跟高凤英说话,才说了几句就气得她浑身打颤。特务长也算是区队的一名排级干部,竟然劝说高凤英跟他一起开小差,说是形势危急,再坚持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他劝她找个地方去过安逸日子,说着还从衣袋里掏出两只金戒指交给高凤英。高凤英追问他金戒指的来历,他支支吾吾地不肯说。高凤英伤透了心,知道他这是贪污了区队的伙食费。高凤英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所爱的七尺男子汉竟然是一个可怜的软骨头。天刚麻麻亮,高凤英就找到区队长,如实汇报情况,并上缴了金戒指。特务长很快受到处分,高凤英结束了一段没有浪漫只有痛心的战地恋情。
把生命献给党
1946年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946年5月,高凤英经区委干部李红莲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胡兰和高凤英骨头都很硬,都是不怕死的共产党员,她们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进攻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文水县委决定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坚持斗争。转移人员名单里就有刘胡兰,可是刘胡兰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党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她和留下来的同志一起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配合武工队镇压反动村长。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的出卖被捕。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问他:“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中国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你‘自白’吧,你‘自白’了就放了你,也给你一份土地。”刘胡兰说:“你给我个‘金人’也不‘自白’!”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员!”为了使她屈服,敌人在她面前用铡刀杀害了6个革命群众。刘胡兰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时年仅15岁。
高凤英也有和刘胡兰相似的经历。苏中七战七捷之后,新四军主力北撤,坚持斗争的环境更为险恶,领导安排体弱的干部和妇女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区。高凤英坚定地说:“树长千年打柴烧,人活百岁土里埋。以前像我这样的二十一二岁的人,不知死了多少,我不到那里去,我要参加区队,打游击。”“男同志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领导见高凤英态度坚决,同意了她留在区队,从此她成了区队唯一的女游击队员。1947年1月13日,紫石县团和姜北区队分三路伏击“扫荡”的国民党顽固派,国民党顽固派随后疯狂反击。14日部队撤到高家垛,被敌人包围,后来部队打开一条血路。高凤英在瞭望敌情时腿部负伤,隐蔽在一位老大娘家中。敌人进庄搜索,大娘以“这是我女儿,被流弹打伤的”搪塞过去了。天快黑时,敌人再次搜查,叛徒郑永安认出了高凤英。高凤英被绑到祠堂里审讯,敌人把她反绑了双手吊在屋梁上,并用皮鞭抽打,直至昏死过去她也没有哼一声。第二天清晨,敌人把高凤英绑在一棵榆树上,用香烟头烫她的脸,高凤英的面颊被烫满了紫黑红的水泡。敌人的折磨没有得到一句口供,15日中午把她押到高家垛南边的空地上。高凤英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被打伤的身躯,巍然屹立,敌人急忙向她开了两枪,又凶残地戳了3刀。高凤英壮烈牺牲了,她年仅22岁。
英名千古流芳
刘胡兰和高凤英牺牲以后,党和政府用各种方式纪念她们。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共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牺牲的消息,刘胡兰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120师“战斗剧社”以刘胡兰烈士的光辉事迹为题材创作了歌剧《刘胡兰》,每场演出都给观众很大的教育。随后毛泽东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牺牲半年后,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破格(通常年满18岁方可转正)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56年在山西省文水县建立了刘胡兰纪念馆,在烈士家乡云周西村修建了烈士陵园,永志纪念,刘胡兰的遗骨单独迁至陵园。197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由作家马烽写的《刘胡兰传》。1996年,为纪念刘胡兰英勇就义50周年,纪念馆又实施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改造,增设了刘胡兰事迹影视室、书画室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碑。2009年9月10日,在中宣部、中组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刘胡兰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高家垛一战,和高凤英一起牺牲的烈士有20多位。敌人走后,当地群众连夜含泪把烈士的遗体送到距离高家垛两公里的青墩掩埋。1947年3月,延安《解放日报》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特刊发表文章《新时代的花木兰》,延安广播电台播发了高凤英的英雄事迹,苏中的《江海导报》、华中的《新华日报》和山东的《大众日报》都对高凤英的事迹作了报道。1947年秋,新华社记者孙振冒着生命危险到高凤英生活战斗的地方采访,写成长篇通讯《女英雄高凤英的故事》。1972年12月,泰县“水乡民兵高凤英创作组”创作并出版连环画《水乡女民兵英雄高凤英》;1991年4月,海安县人民政府在高凤英烈士牺牲地建立“高家垛战斗旧址纪念碑”,碑上刻着“先辈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11个大字。泰县姜堰乡人民政府也在前堡村建立高凤英纪念亭,碑文由原苏中区党委书记、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撰写:“苏中杰出的女英雄”。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拨款在海安县沙岗乡烈士公墓内新建了高凤英烈士墓,墓前矗立着高凤英的汉白玉半身塑像。2009年9月18日,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军区政治部、省武警总队政治部、新华日报社等13个部门单位联合组织评选“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和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活动,高凤英被评为“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时至今日,泰县、海安一带还流传着“女英雄高凤英”的七字唱:“革命英雄高凤英,英勇杀敌为人民。舍身报国求解放,百姓闻之泪雨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