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02月28日
用匠心追求卓越
——记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维修班班长唐金林
本文字数:1185
本报记者 张明 通讯员 张兆明
张明 摄
20多年前,他凭着一腔热血,投入企业设备维修工作中;20多年来,因为热爱,他一直坚守在设备维修的岗位上,并凭借高超的技术,获得首届“姜堰工匠”的荣誉称号……他就是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维修班班长唐金林。
1993年,唐金林进入企业开始从事设备调试和维修及预防性的维护保养工作。为了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他对师傅教的东西认真消化,同时刻苦学习,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久他便掌握了操作技能,很快在工作中独挡一面。
“记得自己第一次成功修好了一台设备时,虽然很累却非常高兴,为自己掌握了一门技术而兴奋。”唐金林说,就是从那时候起,他便爱上了这份工作,并将这份热爱一直持续到现在。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公司拥有的设备越来越多,其中有日本小巨人数控机床近500台套,贵的近1000万元/台;拥有德国、日本锻造行业最先进技术的冷、热精锻机床50台套,平均单台价格都在1000万元以上,最贵的锻造机床单台价格超过5000万元。“设备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唐金林说,公司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先后安排他到宁夏、南京、苏州等地学习,提高了维修专业技能。
设备维修既是体力活,更是一项技术活。为了更好地掌握新工艺和熟悉新设备,唐金林一面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一面刻苦研读专业技术书籍,对各种典型案例进行记录总结,在操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对进口设备的工作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
勤动手,多思考是唐金林坚持的习惯。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敢于啃硬骨头,积极想办法攻关。公司主导产品热精锻成形工序重点设备某型号压力机的刹车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经常造成停机待修。他通过网络查询资料,购置了耐热树脂摩擦块,通过黑胶粘合后,车削加工到原厂配件的尺寸,并取消用铆钉固定的方式,使得该刹车系统由原来的每月调校变为半年一次,摩擦片的使用寿命超过3年,减少了机床维修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公司锻压机床在锻齿轮时采用的是热锻加冷锻成形工艺,原先在输送带的上方直接加装了散热风机,但由于离工件太近,风机受热后故障率高,且由于温度不均,导致工件硬度不稳定。针对这一情况,他在工件上方加装管道,将风机放到出件轨道的侧面,使冷却风能够均匀地吹到工件上,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也大幅度减少了风扇电动机的维修量,提高了整条生产线的可靠性,受到了公司领导和员工的一致好评。
作为设备维修班的领头羊,工作中唐金林带领班组成员发挥各自所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班组多次被评为年度“优秀班组”,他所带的多名徒弟被评为“优秀新人”“优秀员工”。
如今,刚过不惑之年的唐金林已经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走在车间内,只要听到机床的声音,他就基本能辨别出设备是否发生了问题,并判断出问题所在,迅速做到“手到病除”。“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克服技术难关,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唐金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