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02月28日
管理对象数字化 管理过程数字化
“数字化”让城市管理更精细高效
本文字数:885
本报讯(通讯员 王媛媛)日前,在东安路与振兴路交汇处东北角,城管信息采集员D2正在用“城管通”对流动摊贩进行信息采集。“你看,现在查出的问题,只要通过系统拍照取样,并进行问题描述就行。”整个上报过程不到一分钟,在整理好问题后,D2将信息所处的位置一同提交给“数字城管”平台系统。
姜堰数字化城管2009年5月1日投入试运行,是苏中地区第一家县级市数字化城管平台。据了解,数字化城市管理主要依托移动通信手段,通过信息化平台,将采集的城市管理问题按照其责任主体进行分类交办,并要求责任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走进姜堰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一块电子大屏幕首先映入眼帘。工作人员在数字化城管平台界面上轻点鼠标,大屏幕立即呈现出辖区多地的实时监控画面,滚动显示当日城市管理案件数、立案情况、结案情况,以及各个网格中城管队员的实时工作状态。姜堰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是整个数字城管平台的中枢,案件立案、任务派遣和结果核查都在这里进行。
目前,姜堰22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划分为245个网格,9大信息采集监督区域,涉及相关部门26家。每个区域配有信息采集员,信息采集员每天行走在大街小巷,查看城市生活中的“头疼脑热”。
举例来说,就是给井盖、路灯等配备了电子身份证,在地图上只要动动鼠标,就能查询到该设施的详细信息。采集员B3发现一处污水井盖缺失,立刻用城管通手机拍照定位并将采集信息上报至监督平台,监督员收到20582号案卷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个预立案表单,受理员核对基本信息后,进行预派遣,批转交由指挥平台。指挥平台收到案卷后,根据案卷具体内容和性质,派遣到专业部门区住建局审核立案。区住建局及时进行处置,处理完毕后将信息反馈至监督平台,受理员对案卷信息审核后,发给该区域的采集员B3到现场核查,并将核查结果拍摄下来反馈至监督平台。受理员甄别前后照片,可以看见该污水井盖缺失的案件,经区住建局的抢修已经处理完毕,案卷通过,交由指挥平台结案。
2017年,姜堰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共上报事部件问题32837件,立案32323件,立案率98.43%;其中事件27279件,占83%,部件5558件,占17%。
为了做到“小事不走大循环”,对于轻微的城市管理问题,信息采集监督员现场直接处理,2017年信息采集员现场自行处理问题1523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