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01月31日
积极建言献策 共奏发展乐章
本文字数:4098
区政协十四届二次全会期间,区政协15个界别和姜堰民革分别围绕提升产业集聚度、增强园区竞争力,致力打造教育品牌、持续放大区域效应等方面建言献策。区委书记、区长李文飙对各个界别、党派的献计献策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府进一步调高发展定位、拓宽工作思路、实现争先赶超,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将有关建议案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中共界
提升产业集聚度 增强园区竞争力
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推动产业集聚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途径,产业集聚发展将对姜堰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起到关键性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园区企业、项目的产业层次不够高,协作配套关系尚未成形,产业“集而不聚”“集而不强”,没有形成充分的竞争力。建议紧抓我区“多规合一”试点的机遇,依据“一区两园”现有产业发展格局,全面评估周边产业竞争现状,统筹规划我区工业集聚带;把园区建设当作产业集聚的主战场、承载重大项目的主阵地,集中布局相同生产要素企业;立足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战略,以绿色、循环为导向,大力发展大健康、大数据产业,促进产城一体建设,实现园区间产业互补、延伸及深度融合,形成整体竞争力。
教育界
致力打造教育品牌 持续放大区域效应
姜堰教育品牌声名远扬,成绩值得肯定,但理性分析现状,姜堰高中教育面临新挑战,存在城区学校资源供给不足、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教育生态环境不佳等问题。建议以更大力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厚植教育优势,要以问题为核心,破解发展难题;以需求为导向,扩大资源供给;以实效为目标,补齐职教短板;以规范为抓手,优化教育生态;以保障为基石,优先发展教育,让姜堰教育始终成为姜堰人民心中的“金字招牌”。
特邀界
着力做好丽水文章 彰显城市灵动活力
水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命脉,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注重系统规划,让城市的水流更加“畅通”;强化综合整治,让城市的水质更加“清澈”;深挖文化元素,让城市的水景更加“秀美”。进一步发挥水资源优势,注重科学规划,推进分步实施,做活丽水文章,彰显灵动活力,打造人水和谐相依的美丽姜堰。
经济界
关于强化全区农村电商系统化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我区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初显成效。但我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着不足,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我区实际的农村电商发展计划,做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站体系的规划建设,提高农村电商网络建设质量;分层实施,加强区、镇、村服务系统建设指导,推动“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提高农村电商系统服务水平;加强培训,培训政府、行业管理人员、农民、电商服务机构,引进电商领域高端人才,提高农村电商应用能力。
民革泰州市姜堰区总支
重视台企同等待遇 助推姜堰跨越发展
我区对台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大品牌建设,主动融合,积极作为,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要提高认识,健全组织,主动回应台商关切,及时有效解决台企关心的事项和面临的困难,竭诚服务。借力升级,招引一批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区域带动性强的台资产业项目,积极支持台企实行改革创新,引进台湾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弯道超越。
工商联界
加强异地商会建设 助推姜堰争先赶超
截至2017年底,我区已成功组建了4家异地商会,分别是扬州市姜堰商会、姜堰(上海)商会、姜堰(北京)商会、姜堰(新疆)商会。4家异地商会会员总数近400家。异地商会配合政府、招商引资,搭建平台、服务会员,热心公益、回报家乡,较好地发挥了加强两地交流的桥梁作用,是宣传推介姜堰的窗口。但存在数量偏少、成效不大、情况不明、手续难办等不足。建议加大组建力度,强化服务指导,发挥职能作用,为推动姜堰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民族宗教界
整合宗教资源 助推全域旅游
如何充分利用宗教资源,助推全域旅游,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建议规划引领,成片打造城区宗教旅游景点,成线打造乡村宗教旅游看点,成面打造全域旅游联动框架,打造宗教旅游“线路图”。统筹协调,提升宗教旅游的组织化程度,创建宗教旅游发展模式,壮大宗教旅游从业者队伍,打出宗教旅游“组合拳”。综合整治,完善场所基础设施,加强对宗教场所的管理,加大对宗教场所建设投入,打好场所建设“三张牌”。
工会界
弘扬“工匠精神” 激励职工成才
姜堰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更多的“姜堰工匠”。要注重“姜堰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评选,实施“姜堰工匠”培训工程、加大“姜堰工匠”的评比力度。要提高“姜堰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政治、经济待遇,让他们有劳动成就和人生价值的获得感。要加强“工匠精神”和高技能人才典型事迹的学习宣传,把“工匠精神”寓予“姜堰骨气、姜堰志气”之中,为全区实现“争先赶超”新目标立新功、作贡献。
妇联界
建好健身步道 助力全民健康
推进体育强区,这就需要以群众对健身步道的需求为导向,加大健身步道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建议完善规划、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健全的健身场地,并通过健身步道相互串联,初步构成连续、完整的城区步道网络,补齐短板。配套步道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注重挖掘和体现步道建设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特色,提升功能。适度开放,倡导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对外开放院内健身步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共享资源。强化管理,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加大宣传力度,共建共护。
科技界
打破工作壁垒 探索招才引智新路径
我区人才办、科技局、人社局、金融办等部门,需要打破工作壁垒、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招才引智新路径。建议从“一局牵头、三个确保、五大保障”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局牵头”即设立招才引智专职部门,“三个确保”即确保引得进、确保用得上、确保留得住,“五大保障”即体制机制保障、政策体系保障、载体平台保障、部门服务保障、创新举措保障,为实施产业强区、科技兴区、环境立区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医卫界
推进分级诊疗 提高群众医改获得感
近年来,我区通过改善镇村医疗条件、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启动龙头医院与镇卫生院医疗联合体建设、推动试点病种急慢分治等,不断推进分级诊疗工作。为进一步破解分级诊疗难题,疏解城区医疗功能,提高群众医改获得感,建议要重视改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设备设施,让硬件医疗条件“接得住”群众就诊;深化龙头医院与镇卫生院的医疗联合体建设,提高医联体内部融合程度,让龙头医院舍得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放到镇卫生院;着力提高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技术水平,增进群众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
文体艺术界
讲好地方故事 发展品牌文化
当下,市场化的竞争现实证明,一座城市是否拥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与独特的文化品牌,是评判这个城市是否具有强大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尽管我区在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需要心力倾注,日月浸润。建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就是发展地方经济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根本上真真正正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用好政策引导文化建设,以好规划引领品牌铸造,出台关于加快姜堰文化发展、叫响姜堰特色文化品牌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规划,调动全区上下的参与热情,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无党派界
关于破解城区停车难问题的几点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针对困扰市民的共性问题,建议在不影响交通和环境的前提下,租用或借用周边单位空闲地,尽最大可能建设更多的停车场地;开放学校、单位内部操场,增加停车供给;加大老旧小区的改造力度,拆除小区内的违章建筑、花坛以及部分绿化用地,要合理设置一些临时停车点,以确保小区主要道路通畅;加快推进城区外围货车停车场建设,争取早建成、早使用、早见效;对现有公共停车场进行排查、梳理、整改,撤除占用停车资源的商业场所。
农业农村界
创新村级社会管理模式 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为贯彻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就加强村级社会管理服务提出“五个一”建议: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量化到人,固化到户;将网格服务管理员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制作成工作手册,让管理员对照执行;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机制;对网格管理员实行科学考核,合理确定工作补贴,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补贴,制定一套科学考评表;建立区、镇、村三级互联互通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
科协界
关于我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建议
我区高度重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建立了区特色田园乡村联席会议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安排,全力推进。建议开展“农业景观区、休闲聚集区、农业生产区和村社服务区”各项功能区建设,统筹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用地需求,促进田园乡村成为绿色生态、社会共享、协调共进的典范。创新管理理念、模式和机制,培育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乡村康养、民宿度假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原住农民、新村民及各类游客的互动融合,进一步聚集人气和活力。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人文历史资源及“生态之乡”等品牌,以乡村饮食、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为切入点,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特色鲜明的田园乡村。
共青团界
整合资源 凝聚力量 构建“1+6+X”工作模式
2015年以来,团区委面向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孤贫青少年群体开设“姜小团公益暑托班”,有效缓解了青少年暑期“看护难”问题。但综合分析“公益暑托班”目前存在的境况,建议整合各部门各机构现有资源优势,将“公益暑托班”列入我区为民办实事项目,保证暑托班安全、高效、有序运行,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购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构建“1+6+X”工作模式,形成规模化办班、系统化服务的惠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