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12月27日

文史资料

天目山

本文字数:515

天目山位于姜堰城区北郊。据万历《泰州志》载:“高二丈三尺,周二百三十步。形如覆钵,王仙翁曾隐是山。上有二井,相对如目,故曰天目山。”

天目山四面环水,地面比周围高出约3米。面积3万余平方米,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古台型遗址,与蜀岗、青墩是同一长江文化带上的古文化遗址。地表以下即文化层,经发掘相继发现大量几何纹陶器残片、龙背铜削、铜镜、箭镞、灰陶豆、草木灰等物,属于良诸文化类型。1985年9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由南京博物院主持、泰州博物馆、姜堰文管会三方人员共同组成考古队,先后对天目山进行了两次田野发掘以及考古资料的整理,出土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铁剑、铜镜、五株钱、鬲、豆、罐、箭镞、网坠、铜削等,罐类多为印文硬陶,同时发现糜鹿角亚化石。

根据遗址柱洞中采集的木炭测定,初步确认,天目山是一个距今3100年西周时期的古城址。这是目前江淮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城址。

天目山古城与我国东南地区以往发现的同时期古城有着较大的差别,应在江淮地区具有较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其国族属性是解决江淮地区春秋史的关键之一。同时,也为长江古河道、古海岸线进退变化,本地区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

(区政协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