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12月27日

真情织就多彩人生

——记江苏中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鸿福临酒店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荣根

本文字数:3329

本报记者 丁洁

 

 

人物档案

姓名:徐荣根

出生年月:1977年4月

创业时间:1993年

职务:江苏中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鸿福临酒店有限公司总经理

荣誉: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荣誉

 

采访徐荣根的这一天,北京的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6℃。等候采访的间隙,记者随手翻开会议室茶几上厚厚的一本公司宣传册,惊讶地发现才翻了不足10页,竟然就有4个项目斩获目前国内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实在不好意思,我来晚了。请坐!”利落的小平头、单薄的衬衫和笔挺的西装,显得格外精神抖擞,在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爽朗的招呼声中,徐荣根进入了记者的视野。他将手中拿着的一本书轻轻放到办公桌上,微微欠身道:“昨天晚上开会到凌晨2点,迟到了,实在对不起。”

能够带领公司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位采访对象究竟有着怎样的最强大脑和不凡才华?采访由此开始,记者借助客户、朋友、员工和亲人的不同视角,逐步解开了心中的疑问。

 

客户眼中的“行业标杆”

1977年,徐荣根出生在娄庄镇娄东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7岁那年,他便选择了去北京打工谋生,稚嫩的肩膀扛着沉重的钢筋水泥每天穿梭于工地之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徐荣根在艰苦的工地上度过了最初的3年。但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1997年的一天,徐荣根把几个工友召集到一起商量未来的打算。

“给别人打工,一辈子只能做个打工仔,只有单独出来谋求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说干就干,徐荣根迅速拉起一队人马走上了创业道路。

不久,通过朋友介绍,他们接到了第一个项目——东直门4号院老旧小区一户一表增容电网改造工程。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娴熟的技巧,这项工程被列为样板工程在北京推广。徐荣根和他的弟兄们也顺利地成为北京建筑市场的“先起之秀”。紧接着的4年时间里,20多万户这样的一户一表改造项目全部被他们收入囊中。就这样,徐荣根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稳固了一批长期客户。

1998年,徐荣根开启了与“中国企业500强”“全球最大250家国际工程承包商”——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达20年的合作。目前,双方合作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拆建工程二标段已经顺利交工,进入维修保驾环节。该工程也成为继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工程、新疆大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区教学科研楼等项目之后,又一个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殊荣的项目。

跟随徐荣根近20年的工程现场项目经理陈虎林告诉记者,为了守住工程质量这块金字招牌,每个工程进场前,公司都会组织集体培训;正式进场施工后,每周都召集一线工人开会,每天上午安排班前讲话,将当天的施工注意事项交代到位。

招商局大厦、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楼、北京建筑大学体育馆、北京市档案馆新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第29届北京奥运会曲棍球训练场……徐荣根率领团队完成的这些精品力作在行业内牢牢树立了龙头标杆。

“徐荣根最硬的是施工质量,比施工质量更硬的是他的人品。”在北京的建筑行业,很多人都听说过徐荣根退还100多万元工程款的故事。几年前的一天上午,他接到一个曾经的合作伙伴的电话,对方告诉他已经交工3年多的某个项目经过反复核算,多付了100多万元工程款。挂了电话的徐荣根立即请公司会计核实,当天下午就退还了工程款。他说:“我们做事要讲良心,做人要讲诚信,不能坑人,更不能害人。”

 

朋友眼中的“江湖大哥”

刚到北京的时候,徐荣根就听说了建筑行业的一句口号:“酒量代表工作量。”偏偏他不甚酒力,喝一瓶啤酒即倒。为了拿下项目,他曾经在半个小时干掉一瓶白酒,躺在路边的车里,从中午12点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豪爽大方的性格、乐于助人的品质让他结交了不少朋友,迅速把“生意圈”变成了“朋友圈”。

2007年,徐荣根投资6000多万元在北京建起了权金城鸿福临酒店,旗下包含泰式沐浴、连锁酒店、养生会所等,是全国最大沐浴协会的副会长单位。事业风生水起,徐荣根常常把朋友叫到一起,毫无保留地交流,激发彼此的创业激情和斗志,寻找更多的商机。

踌躇满志的徐荣根一直在寻找机会回乡创业。2012年,徐荣根大手笔投入1.4亿元在泰州投资成立了湘鄂情大酒店。“湘鄂情”是一家民营餐饮上市公司,然而这个只布点一线城市的高端民营餐饮品牌在泰州很快遭遇了水土不服,连续3年,每年都亏损1000多万元。当时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资金回笼比较慢,徐荣根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么大的亏损,还要不要继续坚持?徐荣根斩钉截铁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这是我在家乡投资的第一个项目。”

关键时刻,徐荣根多年积攒的好人缘发挥了作用。“哥,我在北京还有几套房,给你拿去做抵押。”“哥,你还差多少钱?卡号发来,我把股票变现给你打过去。”“哥,不管怎么样,这次我们都不能让你倒下。”……那段时间,徐荣根几乎每天都要接到这样的电话。在朋友们帮助下,他迅速调整思路,适应市场,终于在2016年,酒店扭亏为盈。

回首创业的艰辛,徐荣根显得云淡风轻,他认为那是创业者的必经之路和人生财富。可是,提起朋友的帮助,从容不迫的他动了感情:“虽然这么多年的打拼让我有了一些资本,但是我觉得朋友才是我最大的财富。如果没有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我可能还徘徊在创业的十字路口。”

 

员工眼中的“霸道总裁”

“大家一起买房子”“你们必须买保险”“每个人都要考证”……在员工眼中,徐荣根是不折不扣的“霸道总裁”,但这种霸气又恰到好处地“收买”了大家的心。

熟悉徐荣根的人都知道,他能走到今天,离不开他那支强大的“70后军团”。他的管理团队中80%都是姜堰人,跟随他10多年的比比皆是。而说起徐荣根,他们可谓“又爱又怕”。

10年前的某一天,徐荣根突然把员工集中起来,要求大家一起集资买房,在外打拼的时候可以给子女爱人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年底回到家还可以住在一起。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而如今提起这个决定,每个人都不禁对徐荣根的远见竖起了大拇指。创业以来,徐荣根除了给所有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包揽了员工探亲的路费、话费等,另外还给每人购买了上百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险、住院医疗保险等。他甚至“霸道”地要求合作方也要给所有工人购买保险,并补贴对方一半的费用。

徐荣根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聚贤兴业”4个大字格外醒目。为了让员工与时俱进,跟上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他对手下80多人的管理团队格外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和考证提升自我。目前,团队中的很多人已经拿到了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等证书,其中一名员工还拿到了含金量相当高的注册消防师证书。

做人要有舍有得,做企业也是一样,只有舍得把胜利的果实与员工一起分享,员工才会把心真正交给你,企业发展才会有更大的格局。徐荣根便是这样一位“霸气外露”的老总。他不仅把每个项目30%的利润归结于责任团队,而且鼓励他们实施科学化管理,并将节约下来的资金的50%奖励给团队。在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下,企业内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管理团队常年保持稳定。

 

亲人眼中的“超级英雄”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徐荣根的微信朋友圈里写着这样一段话:“什么是奋斗?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难,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容易;不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容易,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难。拼一个春夏秋冬,赢一个无悔人生,我可以接受失败,不能接受从来没有奋斗过!”

在奋斗的路上,徐荣根是幸福的。有父母的关爱,有妻子的陪伴,更有子女的理解。他到北京创业后,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爱相随,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无条件地支持他。徐荣根至今都记得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的时候,妻子安慰他:“不要灰心,大不了咱们从头再来。”

为了减少他的后顾之忧,年迈的父亲和母亲也常驻北京,并且分工明确。父亲每天负责帮他把关酒店的菜品,从原料采购到加工烹饪。母亲的头等大事则是帮他照顾好小儿子。

事业的忙碌常常让他无暇陪伴两个孩子,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在孩子心中“超级英雄”的形象。如今,大儿子已经出国读书,小儿子乖巧可爱。家庭的幸福给了他前进的无穷动力。

在采访过程中,徐荣根留给记者的最深印象就是忙。临别之际,徐荣根笑着说,要抓紧时间趴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会。刚靠到椅子上,他又来了精神,翻开早上带来的那本书。记者起身时,瞥见那本书名叫《匠魂》。“在我们公司,匠心就是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尽管徐荣根说得波澜不惊,语气间却透着自豪。积跬步至千里,人生的每一步,他都走得从容不迫、踏实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