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8月30日
            
        
        我在西藏的日子里(一)
本文字数:1618
◆戴永久
1979年10月9日 星期二 晴
今天随区秋播工作组下乡检查,进藏以来,自带行李住到乡下还是头一回。区上的干部都在帮我忙碌,有的拿来垫子,有的拿马鞍子——两条被子装在马背套内。十三匹马都已昂首待发,这当中数我马上的东西最少,其他人的马上除藏被、垫子外,还有两只牛皮做的大包,里面装满糌粑、酥油、饼子、盐巴、辣椒及木碗等日用品,另加三四天的马料。
出发了,马铃叮当,队伍雄壮,俨然一支全副武装的骑兵小分队。我骑的是区上同志为我精心挑选的性情好、跑得稳、脚头快、耐力强的白马,不需吆喝就能紧跟队伍。为了照顾我,一开始大家都挽辔缓行。由于已有几次骑马实践,我手挽缰绳,脚蹬踩紧,身体也能随着马的奔跑而颠簸。大家看我尚能跟上,则挥鞭快跑。
有一段山路是羊肠小道,十三匹马鱼贯而行,我们在悬崖处下马步行。山路斗折蛇行,人马忽在头顶,忽在脚下,上看峰入云端,下看悬崖千丈,脚下是江水奔腾直下,漩涡冲击悬崖,浪花四溅,响声如雷。山岩上的碎石不时从身边坠落,我初经此地,真有点毛骨悚然。稍后,视野渐宽,山岗上杂树怪石满布,马队穿行其间忽有忽无,首尾不能相顾。
中午在农科所休息。好客的所长捧来大筐苹果,这些苹果是本地良种,个大、色鲜、皮薄、甜脆可口,即使没有一斤的话,八两绰绰有余,我连吃了两个。人休息,马饮水,解开缰绳,让它自个去山坡吃草。吃饭时,农科所技术员、安徽老乡(在西藏同为汉人就亲如同乡)小曹捧来一大碗红烧鱼。
这小曹钓鱼可有一手,我跟他去江边一看,啊!不用鱼杆,就是一根线,上面安上几把鱼钩,顶头扣上小石头,装上蚯蚓作诱饵,甩到江中,不一会儿,一条斤把重的肥鱼就上钩了。雅鲁藏布江的鱼大多有一斤多重,三斤以上的鱼不多见。这里的鱼有三种:浅白色的是拉萨裂腹鱼,淡黄色的叫裸腹重唇鱼,还有一种长“胡子”的灰白色的名为双须重唇鱼,双须重唇鱼是几种鱼中最好吃的。小曹兴致勃勃地说,他有三组鱼钩放在江边,只要有空,吃鱼是“手到擒来”。
检查组离开农科所时一分为二,副区长达娃拉姆等六位同志前往陇南公社检查,我同小索朗书记等七人去计公社检查。农科所又送给我们一包苹果,副区长顿顿主动将包放在自己的马背上。我们翻过一座山,越过两条小溪,来到一块不大的草坪,持枪者纷纷下马“试枪”。他们在远处立一块白石,相续射击,枪响石倒,百发百中,观者啧啧称赞,射击者得意洋洋,沿路劳顿一扫而光。
尔后,我们沿一条湍急的小溪迂回前进,不知不觉就从不见天日的青岗树林走进计山沟的原始森林。目的地到了,这是坐落在半山腰的计公社四队的打麦场。这里是林海,一个木头的世界,房子以石头为墙,墙上横铺着大圆木,再填上泥土作顶。既坚实又保温。房子里有地板,屋中央有火塘,柴火也是用大松木劈就。因室内没有烟囱,四处熏得漆黑。社员们忙着搬来垫子,帮我们铺好铺,随后又打上酥油茶,把杯子洗了又洗、擦了又擦,双手捧着送到我们面前,而且是献了一次又一次。喝茶就是吃饭,大家拿出各自准备的五花八门的食物香甜地吃起来。我带了煮鸡蛋、馒头,同志们又给我拿来烤饼子等。他们的食品中有一种风干的生牛肉,用刀子削了,沾上辣椒盐巴水吃,说是特别香。索朗书记拣了一块好的送到我手中,我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又悄悄放到他的牛皮袋中,他们会意地笑了。饭后,我们就地与社队干部及农牧民代表座谈,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征询他们对区委区政府工作的意见和要求,通报区里下一段的工作重点和要求,座谈会随意实在,气氛融洽,结束时大家还言意未尽,队干部次仁顿珠拉着我的手说:“若不是戴书记明天要赶路,我非与你们谈个通宵不可。”这期间队里的人在漆黑的夜里手执油松明子,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上来来往往,忽明忽暗,时有时无,让人如在梦幻之中。因山高林密野兽多,晚上睡觉时,他们把我安排在最里面,以免我害怕,也有保护我的意思。还没睡下来,就有人拿出一床藏毯封在我的被子上,我想不要,翻译同志讲:一是怕我冷,二是夜里如果下雨雪屋子可能漏水,盖上它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