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7月20日
养生之道 健康之路
——养生保健方法导识
本文字数:5443
朱方石
朱方石
临床医学博士,出站博士后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室主任
江苏省“六大高峰”培养人才
社会兼职: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国际交流专家库专家成员
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奖励评审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中华医学会中医药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江苏中医药学会膏方调理专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医药导报》等编委
一、几组数据
1.2010年WHO统计,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其中高收入国家及地区为79.8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为69.1岁。
2.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至2015年为75.99岁。
3.中国工人、农民平均寿命为75岁左右。
4.据《中国公职人员健康白皮书》报道,中国公职人员中高校教师、医生和科研人员的平均寿命最高,公务员平均寿命最低,尤其是领导干部。
高校教师、医生和科研人员:68.3岁左右。
机关干部、公务员:64岁左右。
5.有资料对6000名已故运动员统计,运动员的平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其中大多数是运动过量所致。
6.中国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平均寿命仅为39.2岁。
二、中国人的健康现状
中国GDP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的人群仅为15%;15%的人群处于疾病状态中,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
这70%的人群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常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
三、人们希望健康,但何谓健康
1977年,WHO将健康的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强调了身心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健康的概念应当包括躯体上、心理上、行为上、思想上及环境适应上5个方面的完整含义。
四、什么是亚健康
“亚健康”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医学家布赫曼(N.Berkma)首先提出,“人体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后于1994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也叫做“亚临床状态”“灰色状态”“第三状态”。
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也是疾病来临之前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
亚健康有五大表现:
1.身体亚健康(躯体症状)。
2.心理亚健康(如急躁、焦虑、妒忌、恐惧、反应迟钝等)。
3.情感亚健康(如冷漠、无望、溺爱、疲惫、机械等)。
4.思想亚健康(指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不利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的偏差)。
5.行为亚健康(即行为失常、无序、不当等)。
躯体症状20多种:
易感疲劳,眼易疲倦;
精力下降,动作迟缓;
头昏脑胀,不易复原;
久站头晕,眼花目眩;
肢体松软,力不从愿;
体重减轻,体虚力单;
不易入眠,多梦易醒;
晨不愿起,昼常打盹;
局部麻木,手脚易冷;
掌腋多汗,舌燥口干;
目干低烧,夜常盗汗;
腰酸背痛,此起彼安;
舌生白苔,口臭自生;
口舌溃疡,反复发生;
味觉不灵,食欲不振;
反酸嗳气,消化不良;
便稀便秘,腹部饱胀;
易患感冒,唇起疱疹;
鼻塞流涕,咽喉肿痛;
憋气气急,呼吸紧迫;
胸痛胸闷,心区压感;
心悸心慌,心律不整;
耳鸣耳背,易晕车船。
五、养生的目的
为了增强体质、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六、养生的原则
1.形神共养,动静适宜(精神与形体)。
“形”指人体,“神”指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符合自然规律)。
顺应人体规律,做到天人合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春夏宜多思、秋冬宜安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协调阴阳,和调脏腑(寒温要恰当,补泻要适宜)。
进补要根据不同的体质。人有“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之分。阴虚时,要滋阴;阳虚时,要壮阳;气虚者,需益气;倘若属于血虚者,便要补血。“五味入五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4.通畅经络,益气调息(适当的运动)。
5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头凉、脚热、气足、血畅、便通。
可采取揉耳、梳头、按摩、导引、气功、刮痧、打坐、瑜珈、太极、吐纳等。
七、养生的方法
1.躯体养生
如运动娱乐、按摩推拿、针灸、刮痧、拔火罐、药浴等。
2.心理养生
如心理咨询、解压、踏青、阅读、静心、聊天等。
3.环境养生
如远离污染、绿色环保、原生态食物、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等。
4.药食养生
平衡饮食,粗细、荤素搭配合理,不宜偏食,蛋白、脂肪、叶绿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均衡。
药膳调养:
(1)脾胃功能正常则能受补。若脾胃功能不好者应先调理脾胃,否则加重脾胃负担。
(2)不可认为只要是药膳,任何人吃了都能达到滋补的效果。
(3)药膳应因人而异。
温补药膳适合于阳虚体质;清补药膳适用于体型较胖、阴虚阳亢、肝气旺盛者,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者;平补药膳一般人都可食用,对体质较差、阴阳两虚、气血两亏者也较适用。老年人气血衰少,生机减退,适于补益肝肾为主。
(4)药膳也需依四季时节而择用。春季宜温补,夏季宜清补,长夏宜淡补,秋季宜平补,冬季宜滋补。如用药膳不分季节,会使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偏颇。
膏方调养:
(1)作用:补虚扶弱,调节阴阳平衡,纠正亚健康状态,防病治病。
(2)适用对象:
慢性病人:辅助治疗。
亚健康人群:全面调理。
老年人: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女性:补充元气,滋阴养血。
(3)补膏禁忌:外感者(感冒)禁,防止“闭门留寇”。
急性腹泻、腹胀等消化不良者禁滋补。慢性虚证患者不宜骤补,防“虚不受补”。
妊娠禁,某些药物具有滑胎、堕胎之弊。
(4)注意“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体质定制”。
不可乱买成品膏方,如“固元膏”等。
保健品调养:
(1)不可将保健品当药吃
保健品只能预防和调节机体的亚健康状态,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可盲目服用。
(2)保健品不能经久服用
单纯使用保健品,不能保证营养均衡。经久服用保健品,易使补充的营养单一。
(3)保健品不可过量服用
过量服用,导致营养素比例失衡。应根据各脏的生理功能调补。
(4)健康人无须服用保健品
随便服用保健品对一些隐匿性疾病影响较大。如长期酗酒,对肝脏已有不同程度损害,若再服用深海鱼油,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健康人无须服用保健品。
常用保健品禁忌:
1.钙类:肾结石患者慎用或不用。
2.芦荟类:脾胃虚寒者不用,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3.深海鱼油:间断使用,不要连续超过1年;危象高血压和脑出血者禁用。
4.大蒜油:胃、十二指肠溃疡者禁用。
5.牛初乳、氨基酸、蛋白粉、螺旋藻:有痛风者禁用。
6.退黑素:肝肾功能不全及忧郁者禁用。
7.羊胎素:子宫肌瘤者禁用。
8.蜂胶:过敏体质者及子宫肌瘤者禁用。
如何区分保健品的真假?
1.看有没有“小蓝帽”标示。
2.看有没有卫食健字号或国食健字号。
3.是否有条形码。
4.是否有GMP认证。
5.是否有生产日期、地址、配方、功效成分及含量。
八、饮食保健的误区
1.无病乱补:无病乱补,不仅增加开支,而且有害自身健康。如长期服用滋补品会引起发胖、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进补要“缺什么补什么”。
2.越贵越补:“物以稀为贵”,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常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材却有食疗价值。故应“对症下药”,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
3.以药代食:“是药三分毒”,“重药物、轻食物”不科学。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4.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九、养生的禁忌
1.老了才养:“年四十,阴气自半”。
2.病了才治: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3.饿了才吃:食物入胃经4~5小时全部排空。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
4.渴了才喝:水对人体代谢作用比食物重要。感到口渴表明已经缺水。不常饮水者,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高于有饮水习惯者。
5.急了才排: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6.困了才睡: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
7.累了才歇: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十、养生中的“六不要”
1.不要将养生当作唯一活动:过于专注,有讲座必听,有电视必看,有展品必去,任何事情让路,形成精神上的偏执。
2.不要迷信保健品:保健品的作用不可否认,但中国市场的混乱(质量不高),真正有效的不多,保健品不如正常进食。
3.不要长期乱服保健药物:药物、保健品和偏方长期服用均有毒副作用。
4.不要道听途说:轻听民间、晨练、牌桌的小道消息,见风就是雨,偏执行事。
5.不要违背起居、生活习惯而养生:如作息时间、饮食喜好等。
6.不要矫枉过正:过度的滋补、运动、饮食禁忌,反导致人体阴阳失衡。
十一、日本长寿经验借鉴
1.清淡健康的饮食:日本人肥胖率仅为5%,大大低于美国的33%和西班牙的26%。日本人膳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蔬菜的占比较高,脂肪摄入量较少。人均鱼肉食用量为53.68千克,冲绳的百岁老人吃饭都很慢,咀嚼充分,每日三餐都只吃八分饱。
2.永不服输的精神:百岁老人性格各异,但有共同之处——真诚、果断、细心、乐于社交、保有好奇心以及永不服输的精神。东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的专家认为,这些性格特点有助于延年益寿。
3.坚持锻炼身体:坚持锻炼身体是日本老年人延缓衰老的“诀窍”之一。坚持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并能保持好胃口。许多七八十岁以上的日本人依然每天锻炼身体。
4.退而不休:大部分百岁老人一直工作到90多岁,保持着每天阅读和写字的习惯;注重保养自己的大脑,每天进行算数、书法、朗读等项目。
5.追求完美:百岁老人经常谈及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望,他们很少游手好闲,总是找事情做。调查显示,日本老人的就医频率更高,因为他们更希望早点了解病情以便积极治疗。
6.享受自然、乐于社交:冲绳的百岁老人喜欢养花种菜、户外活动,有助于获取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他们也喜欢走出家门去结交新朋友。
十二、补品之王,如何区别服用
人参、山参、生晒参、白参、红参、高丽参、西洋参、别直参、吉林参……这么多种名称的参,脑子一片糊!
人参这么多名称,究竟是怎么回事?
1.产地分类:吉林人参(长白山人参);朝鲜(韩国)人参(高丽参,别直参);北美、加拿大西洋参(花旗参)。
2.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现在市售大部分为园参及其加工品)。
3.中药炮制加工不同分类:园参晒干或烘干:生晒参。山参晒干:生晒山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白参(白糖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红参。
如何区别使用不同种类的人参呢?
野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上品,但资源少、价值昂贵,很少用。
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
白参:作用和生晒参一样,效力相对较小,适用于健脾益肺,是日常保健常用的补品。
红参:温补类,适合于老人、久病体虚、阳气不足者,具有火大、劲足、功效强之特点,是阴盛阳虚者的首选补品。治疗虚脱或强补多用红参。
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
西洋参:有益气生津作用,适用于虚火或隐虚火旺者。
使用人参有哪些禁忌?
1.人参不可滥用
无气虚病症、体质壮实者不必进服。如误用或多用,会导致闭气,出现胸闷腹胀等症。秋冬季节天气凉爽适宜进食,夏季天气炎热,不宜食用。
2.忌饮茶
茶叶中含有鞣质,与人参皂苷结合,不易被吸收;再者茶叶含有咖啡因等物质,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人参和茶叶会使这种作用大大加强,容易使人出现失眠、烦躁、头痛等现象。
3.忌用五金炊具
五金炊具易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最好使用沙锅等炊具。
4.忌与葡萄同吃
葡萄中含有鞣酸,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5.忌吃萝卜(白萝卜和绿萝卜)和各种海味
萝卜消食利尿破气,人参大补元气,此一补一破,起不到滋补作用。大部分滋补品都有补气作用,均不宜与萝卜同时服用。
6.人参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卤碱、黑豆、紫石英,中药配伍时要注意“十八反”。
7.不是每个人都适宜服用人参
①患有动脉硬化症:人参中蛋白质因子能抑制脂肪分解,加重血管壁脂质沉积,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糖尿病、脉管炎者慎服人参。
②高血液黏度患者:血液黏度升高,血流不畅,有“瘀血”表现。人参有促进红细胞生长的作用,红细胞增多,血液黏度会更高。
③失眠患者:人参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失眠者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服人参只能加重失眠。
④胃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人参对该病菌有保护作用,不利于药物对其杀灭。
⑤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人参有类雌激素样作用,能抑制胆道排泄胆汁,使胆汁变稠。调查证明,长期服人参者胆石症发病率明显增高。
⑥其他:脾气暴躁而面色发红者不宜吃人参;发热者不宜吃红参和野山参;脾胃虚寒者,不宜吃西洋参。
良好的生活起居方式、无偏嗜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躯体活动、平淡随和的心理心态、专业指导下的适当调补、采用符合养生理论的各种养生方法(专业机构指导),将有益于你的健康和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