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5月26日
根植三农沃土 高奏惠民旋律
我行涉农贷款比年初增长8.7%
本文字数:1179
本报记者 章华
董事长刘友余走访家庭农场
5月的姜堰,空气里弥漫着劳作的气息。桥头镇成方连片的小麦随风飘摆,再过10余天就将成熟收割。喜民家庭农场的农场主王桂民看着眼前这一大片金黄喜上眉梢。他握着前来了解情况的姜堰农商银行董事长刘友余的手感激地说:“感谢你们!没有农商银行的贷款给我们壮胆,我们既没能力更没胆量承包这上千亩的田地。”
连日来,在桥头、沈高等农业规模化发展较好的乡镇,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我行信贷员忙碌的身影。他们急农户之所急,时刻关心着作物的长势,想农户之所想,把粮食收割烘干需要的资金、收粮大户收粮需要的资金一笔笔送到农户手中。
农村规模化种植在我区如春笋一样发展壮大,我行的服务也随之转变,把规模农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采取主动介入服务、灵活多变扶持的信贷支持策略,通过以点带面,推动了规模农业的健康发展。沈高镇双缘瓜果蔬菜合作社2013年起在该镇夏朱村种植了238亩的大棚蔬菜。负责人丁谦军介绍,他主要种植西瓜、韭菜、茄子和番茄,每亩纯收入达到5000元,由于被列为泰州市菜篮子工程直供产品,他的瓜果蔬菜在各大超市供不应求。谈及合作社的发展,丁谦军直夸我行的全力支持:“以前我经历了一次创业失败,几乎一无所有,但是当我决定创业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时,姜堰农商银行毅然向我敞开了大门,关心支持我的事业,现在只要一个电话,信贷员直接上门来服务,农商银行就是我们农民自己的银行。”
如何将金融支持三农落到实处?我行在创新担保方式上下足了功夫。2014年我区以建设“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开办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只要办理一本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证书,就可以通过权证抵押的方式获得低利率的贷款。王桂民、丁谦军等人就是凭着这样一本证从我行获得了贷款。王桂民算了一笔账,这一本证让他得到了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免却了一笔担保人情债,二是根据经营土地评估价值将授信额度从20万元提升到了60万元,三是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年利率比原来信用担保贷款低近3个百分点,仅为5.66%。
“农商银行的根本立足点就是面向农村,扶持三农发展,农民的幸福、百姓的期待,是压在姜堰农商银行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农业产业化发展到哪里,农商银行支农服务就跟到哪里;农民需求在哪里,农商银行的贷款就投向哪里。”董事长刘友余说,“我们不但要想办法给农户放贷,还要千方百计在时间、人力、利率上降低贷款成本,让利农户。我们通过解决3个难题来支持农业发展,就是通过‘阳光信贷’主动上门服务,解决‘贷款难’;创新担保方式,解决‘担保难’;降低贷款成本,解决‘贷款贵’。”
据统计,我行已为全区1195家家庭农场建立了经济档案,明确专人跟踪服务,随时掌握他们的资金状况和信贷需求;同时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办贷流程,主动为农产品供销牵线搭桥,带动了8000多名农民经济人走上了创业致富路。截至目前,我行涉农贷款达5.72亿元,比年初增加4989万元,增长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