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5月08日

会船节杂感

本文字数:758

◆骆宏

 

早些年听参加会船节回来的人说,人太多,都站在河边上,挤得差点掉到河里去。我想去看一看,但转念一想,划船有什么好看的?我生在农村,后来还到兴化插过队,跟船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

这几年政府不断加大对会船节的投入,服装、道具、音乐、演员等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于是我改变了旧有的想法,决计到溱潼去一睹会船盛况。4月7日,虽然起了个大早,怎奈去溱湖的公交停了,于是折返回家,看电视直播。

庞大的气势,炫彩的场面,不需要赘述了,我要点赞的是姜堰区历届政府高瞻远瞩的大手笔,昔日一块荒凉的水荡,他们舍得投入,动足了旅游的脑筋,做足了旅游的文章。

这会船不是前任领导凭空臆造的,历史上确有其事。岳飞用木船抗金的事就不谈了,光是我小时候看会船的经历就足以证明。

1959年前后,我11岁那年春天,到官庄乡白杨村的表姐家去玩,听说西边不远的地方表演会船,第二天一早就在几个稍大的孩子的带领下一路向西奔去。半路上有一个泥洿,是农民们扒上来戽在田边准备垩庄稼的,别的小伙伴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从旁边绕了过去,我却径直踩上去了,陷得很深,好不容易才爬上来,两个裤管上全是烂泥,跑到河边洗了半天也没洗干净。那个地方好像是沈高、夏朱一带,河边上停着不少的小船,有的妇女用板锨(一种扬麦的工具)将小船划来划去,远处搭有戏台子,戏班子正在开锣唱戏。近处有卖糖的、卖煮藕的,好不热闹。临近中午,大家肚子饿了,决定返回。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时真有点像鲁迅小时候到赵庄去看社戏。

历史已经远去,但会船文化却深深烙在乡民的脑海里,姜堰能将这种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不失为纪念先贤、惠及百姓、服务经济的好载体。

历史已经远去,我辈已步入老年,对故乡的感情越来越浓,免不了津津乐道家乡的会船,2005年曾在泰州首届征歌比赛中提笔抒怀,那一次我谱写的《春到溱湖来看船》的曲子还获得了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