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2月20日
闲话韭菜
本文字数:1560
◆黄玉梅
开春雨水充沛,又到了食韭的好时节。
韭菜,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簇生,茎短圆,叶狭长扁平,递生,抗寒耐热,适应能力强,我国各地都有栽培,因其特殊的气味能杀菌解毒,利尿通便,而与大蒜、洋葱被合称为蔬菜“抗癌三君子”。
韭菜味香,是百姓喜爱的家常菜之一。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韭菜解了多少家庭的燃眉之急。记得儿时的一天,一家老少擦桌搬凳,正准备吃饭,这时城里有客突然来到。买菜是来不及了,乡村人家的粗饭土菜又实在难成敬意。情急之下,父亲手握一把弯刀,火速到屋前的园圃上割了一把韭菜,又磕了几只鸡蛋,匆匆做了一盘韭菜炒蛋。虽则农家菜,但鲜香肥嫩的韭菜翠如碧玉,衬着绵软乳黄的蛋饼,顿时满桌生辉。
韭菜不单是一种普通的园田小菜,还是庄稼人贫苦生活的美好希望和精神调味品。幼时,紧隔壁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日子过得简朴节俭。农闲时节,老邻居来窜门,朗声问道:“丁爹,饭煮了吗,弄的什么菜?”丁爹隔着厨房的窗子,带着几分调侃与得意大声回答:“嗨,多呢,今天忙了十来样哎!”对方正懵懂,他却慢悠悠地捻须自笑:“你望,不是十来样吗?韭菜就已经是九样了,还有咸菜炒黄豆米,哈哈……”对方会意,两个老头笑得银丝乱颤。
韭菜虽然长在农家,却早已登上了诗歌宝库的大雅之堂。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句“夜雨剪春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动人的画面:细雨蒙蒙的春夜,旧友登门造访,主人无以为待,唯有一垄韭香。于是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提着灯笼,剪一把水淋淋的春韭,亲自下厨操作,锅铲一响,草庐内便满室弥香!老友相逢,就着一盘鲜香四溢的韭菜,吃着粗糙的黄米饭,相谈甚欢,互诉衷肠。小小韭菜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章。
春回大地,阳气上升,此时融合了“色、香、味”最佳的韭菜,价格贵,口味绝,是很珍贵的时鲜货,也是餐桌上的抢口菜。通常,无论是在酒店设宴请客还是在家亲人相聚,一轮接一轮的大荤过后,总要上一两道时令蔬菜间间口。韭菜是首当其冲的,大鱼大肉吃多了,总觉得油腻,一盘脆生生绿滴滴的韭菜上桌,片刻就会盘底朝天。韭菜不仅有丰富的植物纤维素,能和中下气,而且能增强肠蠕动,助消化,消积食,排肠毒。
深秋至来年3月是培植韭菜的大好时期。韭菜成活率极高,并不需刻意护理,但韭菜生在长期间相当吃肥。
儿时的记忆中,有一首关于韭菜的乡间民谣:“一寸二寸没我的份,三寸四寸有顿没顿,五寸六寸一顿接一顿。”形象地描写了韭菜在不同的生长期和市场价值。严冬过后,积雪初融,天气乍暖还寒,刚刚与严寒抗争过的韭菜才缓过神来,此时的韭菜长得很慢,一二寸高的小苗苗,价格却贵得惊人。在经济拮据的年代,长韭菜不是为饱自家口福,而是要把它转换成钱,应付家中开支,自己吃就相当于吃钱,如何舍得?待到春风送暖,阳光明媚,再来几场春雨滋润,韭菜接到肥力,触觉神经彻底苏醒,一行行根茎粗壮,叶片丰满,长势喜人。这时的韭菜还未大量应市,价格依然高,自然是不舍得多吃,只能尝鲜,所以有“有顿没顿”之说。“五一”过后,夏季便来到了,此时韭菜进入生长旺季,割一茬长一茬,割得凶长得快,菜场上多得随处可见。一多就贱,价钱也卖不上去,只好自家“一顿接一顿”地吃了。
韭菜的吃法很多。可单独爆炒,盛一碗饭,夹几筷鲜香脆嫩的韭菜,吃起来既爽口又下饭,不知不觉一碗饭落肚。韭菜炒鸡蛋,是传承千年的家常名菜,亦俗亦雅,为大众喜爱。韭菜炒蚬肉、螺肉、猪肉丝等,荤素搭配,营养丰富,令人食欲大增。还有用韭菜、香菇、蛋皮、瘦肉丁混合成馅,手工制作成饺子或春卷,口感诱人。
“不恨刀与剪,忍看身躯断,只要根还在,叶发一年年。”说的是韭菜的一生具有乐于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当锋利的刀口一次次斩断身躯,家家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美味,人人乐而食之,韭菜也完成了一生的使命。韭菜是广袤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常年耕种不辍、淳朴勤劳的人们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