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1月04日
漫话“溱湖八鲜”
★胡亚亭
本文字数:1963
外地游客对“溱湖八鲜”存有诸多误解,有的连鱼饼的吃法也很茫然,溱潼大街上经常有外地游客把鱼饼当成烧饼抓在手上啃的场面。早年曾有北方游客在酒楼内点“溱湖八鲜”全套,大厨师将冷、热、烧、熘、蒸、炒、汤诸多品种上齐后,客人大为惊讶,“溱湖八鲜”竟然不是八道菜?他们不知道当年的溱湖八鲜只指八种食材,厨师通过精工细作,可以做出许多佳肴。随着溱潼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溱湖八鲜名声大振,在2013年具化为八道菜,这就是溱湖簖蟹、溱湖虾球、溱湖鱼饼、溱湖甲鱼、溱湖老鹅、溱湖螺贝、溱湖杂鱼、溱湖银鱼。
“溱湖八鲜”菜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溱潼出产的鱼虾蟹等为原料制作的虾球、鱼饼、鱼圆和以蟹肉、蟹黄、蟹油加工成的副产品,特点是鲜、嫩、柔、滑,方便携带,易于烹制,被食客誉为“溱湖三珍”;其二是以这里的水产品为食材而烹制的系列菜肴,菜肴有冷、热之分和烧、炒、熘、煎、蒸、烤、汤等诸多烹制方法,能随意做出近百道菜品,亦如炸鳝丝、炸脆虾、炒虾仁、炒鱼片(丝)、烧虾球、烧鳗鱼、熘桂鱼、蒸簖蟹、蟹黄豆腐汤、鱼圆鸡汤等。古镇溱潼的“全鱼席”在里下河一带很有名气,常有外地游客来这儿尝鲜,宴席上的冷、烧、炒、汤诸种菜肴是清一色的当地鱼类,色、香、味、型俱佳。
溱潼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更是风光旖旎的旅游圣地。江、淮、海三水在溱潼交汇并使这里土肥水美,特别适宜淡水鱼类生长,地标型水产品繁多,有鳞鱼有:青鱼、白鱼、鳊鱼、桂鱼、鲲鱼、铜鱼、黑鱼、鲤鱼、鲫鱼、鲢鱼、餐鱼、刀鱼(刺刷)、罗汉、夏虎(才格丁)、虎头鲨;无鳞鱼有:鳝鱼、鳗鱼、鲇鱼、泥鳅、银鱼、黄昂刺;节肢、介甲类水产品种有:螃蟹、甲鱼、河虾(含长脚虾、籽虾、白条虾、小米虾、风虾等);贝壳类有:河蚌、蚬子、螺蛳等。溱潼水产品出自淡水,鲜活味美,经厨师烹调,特别受各方人士青睐,无论是善甜的南方来客,还是喜咸的北方宾朋,或且是川湘地区爱辣的游人,他们在品尝之后的感觉都是“鲜”,这个“鲜”既含味鲜之感又有鲜活之意。
“溱湖八鲜”的定名是历史的必然,《古镇溱潼风情录》载有“古八景”,以“溱湖八景”对“溱湖八鲜”实乃珠联璧合,顺理成章。溱潼人自古以来都视“八”为幸运吉祥。周礼就有八法之说,另有佛家八戒,道家八卦,故而溱潼人对“八”情有独钟不无理由。翻阅溱潼历史,这里早就有多家从事水产、蔬菜、瓜果批发的“八鲜行”,这都是“溱湖八鲜”定名的最好理由。
溱潼明末清初就有“八仙尝八鲜”的传说,据耄耋老者张云峰介绍,外祖父在他孩提时代曾讲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仙人游溱湖的故事,说是酒馆老板以本地水产品款待诸仙,八仙酒足饭饱之余信口为溱潼特色菜肴赐下“八鲜”之名。又据研究张士诚历史的赵友才老先生介绍:元朝末年,张士诚在离溱潼十里的白驹、草堰一带以十八支扁担得半壁江山并自封“吴王”,后在溱潼以东三里半的青蒲村纳曹氏为妃。婚庆大典时,老家的厨子姜宝儿以鱼、虾、蟹为主料烹饪出八样佳肴招待客人,让随其南征北战的官兵大饱口福,异口同声地称赞味道鲜美,乐得张士诚满面生花,当场赐名“八鲜鱼席”,并让姜宝儿帐下随军,册封御食总管。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岳飞任通泰镇抚史时,溱潼百姓以鱼肉做饼招待岳家军的说法。
“溱湖八鲜”在溱潼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溱湖八鲜”进入当地餐桌的年代久远,溱潼人的烹调方式花样百出。有些家庭主妇能“一鱼五吃”,冷、热、烧、炒、汤,把厨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连专业厨师也很佩服。不过当地人在制作“溱湖八鲜”菜肴时也闹过笑话,有一体力较差的李姓厨师一次应约为人家的婚宴制作鱼饼,搅拌鱼泥时体力不支,就让帮手代劳,而帮手没有像他那样按顺时针方向搅拌,结果鱼饼被做成了鱼泥汤。
“秋风响,蟹脚痒”。每年中秋过后就是溱湖簖蟹的上市的旺季,远近的游客都会闻鲜而来品尝簖蟹。“簖”是一种专门的水上捕蟹工具,由竹篾制做。溱潼人有“死蟹爬不上簖”的俗语,本意是指簖捕的蟹都为健壮者,蟹体瘦弱的绝对爬不上来。著名词作家阎肃还为溱湖簖蟹义务担当代言人,并写下“溱湖簖蟹好,美誉传八方”的佳句。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四套、七套都专门报道过这一“苏北里下河舌尖美食”。每逢溱湖簖蟹上市,溱潼人都会不失时机地剔蟹肉、熬蟹油、做蟹黄包款待亲朋。溱潼还曾有过“馋吃蟹黄包、烫了客人腰”的笑话,说是一位外地食客久仰蟹黄包的鲜美,一次专程来溱潼品尝,但从未吃过蟹黄包的他拿起刚刚出笼的包子就咬,不想包子内流出的馅儿汤很烫,食客猝不及防,情急之下顺手一抛,包子被丢到自己的后背。
随着“5A”级风景区的溱潼镇的旅游日渐如火如荼,这里从事生产和经营“溱湖八鲜”的企业获摊点已近百家,从业人员上千,年产量接近万吨,“溱湖八鲜”不仅提高了古镇的经济效益,而且把当地的风土人情传递到全国各地。